2013年06月05日16:15来源:东方早报字号:
摘要:有美国官员表示,美中关系议事日程上列满了诸多重要问题,因而急切地认为元首会面“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
中美需要互相“交底”
就国际大趋势和各自的执政理念展开开诚布公的交谈,这是国际关系学界一直津津乐道的中美高层领导人互动的理想化模式之一。上世纪70年代两国建交前后,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畅谈世界风云变幻的场景时至今日仍被传为一段佳话。在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最新出版的《论中国》一书中,他也毫不讳言老一辈中国领导人在那些私人谈话中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但不可否认,那个时代的中美因存在一个共同的敌人——苏联——而迅速实现关系突破,中美关系史也因此得以改写。时过境迁,中美关系眼下再度走到“重大历史关口”。这不仅因为围绕东海、南海、网络安全及双边贸易摩擦等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一种广为弥漫的悲观论调是:新兴大国和传统大国必将走向冲突和对抗。
显然,中国领导人对于这次会面,乃至中美关系,是抱着长远构想而来的。习近平在行前曾明确表示,中美应该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共同致力于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早在2012年2月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华盛顿时,就被首度提出。意思很明确,这是中国领导人为避免一个崛起大国和身处主导地位的大国之间走向冲突的构想。
资深美国问题专家、上海美国学会名誉会长丁幸豪认为,中美关系眼下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双方对于对方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都还认识不清,不论是全局性的,还是地区层面的。“美国方面想要尽快搞清楚中国新领导层到底想要做什么。”他说。
“中美元首会谈中应该有个交底,而且这个交底只能由最高领导人来做。”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告诉记者,他进一步认为,奥巴马政府对于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的外交出访充满了兴趣,“中国外交思路的通盘考量也应该有个交流”。
奥巴马备7小时谈话材料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期待似乎更为现实和紧迫。“总统团队会向我们拿出中美关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说有多少紧迫的议题需要解决方案,”一位资深美国学者日前告诉记者说,“他们缺乏更为广阔的视野。”
一位参与这次会面准备的美国外交官员向记者透露,他们为奥巴马总统准备了7个小时的谈话材料,但究竟能谈多久,要看两位领导人互动的情况。白宫发言人卡尼日前说,除了两位元首,还有一小群顾问将参与“深入讨论”。
卡尼3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即将举行的“习奥会”不只是一次“见面会”,而且是两国元首将深入磋商外交、经济、安全等一系列议题,力争确定中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双方分歧的会谈。卡尼强调,“习奥会”力争找到两国共同努力解决地区和全球挑战的合作方式,并会讨论如何妥善处理分歧,确保中美构建稳定和富有成效的双边关系。“这次会晤不只是一次‘见面会’,它会更加深入,而且不是上世纪70年代那种提前谈好成果的峰会。”卡尼说。
在美国的议题清单上,名列前茅的是朝鲜半岛问题。奥巴马政府对于近期朝鲜特使崔龙海访华时的表态及中国的立场异常关注,期待与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进一步推进合作。“我预计两国元首会晤将在朝鲜及网络问题上出现进展,而奥巴马总统将在经济问题上,尤其是支持中国对美投资方面表达支持。”不久前刚刚卸任的一位美国资深外交官日前在华盛顿表示。
“朝鲜的行为让美国加强了对盟友韩国的威慑能力建设,这些方面的进展使得中国在安全上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威胁。”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告诉记者说,“奥巴马此前在和胡锦涛会面时就曾非常坦率地谈到过朝鲜引发的这种(美国及其盟友的)能力建设会暴露中国的(安全)脆弱性,我相信,在和习近平的会谈中,奥巴马会再次重申同样的话。”
随着会面时间不断接近,网络问题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攀升。
有美国官员表示,美中关系议事日程上列满了诸多重要问题,因而急切地认为元首会面“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由此,接受采访的多位资深美国学者担心,在这次非正式会晤上,奥巴马政府会纠结于眼前的小进展,而忽视了长远利益。“这次元首会面,美中政府需要着眼未来10年或是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筹谋美中关系的大局,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一些短期的利益,解决一些眼前的问题。”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日前告诉记者,“朝鲜问题,中美应该考虑长期问题,什么样的朝鲜半岛局势符合两国的长期利益,应该展开理念对话,而不是谈论太多的细节。”
“这次会面旨在为中美关系的大走向‘确定基调’。”卜睿哲提醒道。
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
有人对奥巴马总统超脱繁琐的现实议题、着眼美国长远利益仍抱有信心。至少,奥巴马这次的刻意安排是他改变第一任期中较少强调拉近与其他国家元首私人关系的一次尝试。
“我相信奥巴马政府正着眼两国关系日常关切之上的事务,有着高层面的目标。”包道格乐观表示。但把这种希望全部寄托在白宫和国务院等专职外交机构之上仍存现实困境,“白宫五个人就要处理整个亚洲的事务,根本处理不过来。国务院里负责中国事务的官员都太年轻,这种(人事布局)安排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太不相称”。一位华盛顿政策圈内的知情人士如是说。
但至少,对于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奥巴马政府有着更广阔视野的考量和回应。
在习近平2012年访美提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回国后不久,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即表示,中美要“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与竞争之间达成一种稳定且彼此接受的平衡。这是前无古人的”。这一表述被视为美国官方较早的间接接招。而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今年3月在一场演讲中更是首次正式阐述了美方对如何构建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的设想,明确拒绝“大国冲突论”。
不过,各种疑问依旧不绝于耳。“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超越词藻,充实它的实际内容。”一位美国外交官提出疑问说,“双边关系中还有许多具体的地区问题需要关注,譬如朝鲜、网络安全、军事透明度等问题。”
“美国更希望是,接受中国加入并且尊重我们现存的体系。”包道格告诉东方早报,“但我的个人感觉是,中国方面的这种提法会造成一种印象是‘我们是大国了,你们(美国)应该把我们当回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近日撰文同样指出了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理解的不同。“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主要的内容?美国的朋友说他们乐于提‘崛起与守成大国关系新模式’……这就是中美的文化差异。”他写道。
美国方面还担心,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会不会将双方对于双边关系的期待“拔得过高”,“中国会不会有过高的期待?认为很多问题很快能够迎刃而解。但现实情况是,我们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上述美国外交官说道。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郑泽光日前在吹风会上阐述说,“中美新型战略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互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不久前,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呼吁,美中两国为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展开合作。但对于这一概念上的探索如何加以充实,尚难确定。相较之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提出的两国元首峰会“定调未来十年世界经济”似乎更得奥巴马总统青睐。
“的确,奥巴马担忧经济议题在中美关系中所带来的共同益处会越来越少。”卜睿哲告诉记者。
奥巴马明年回访中国?
尽管中美官方力图淡化这场会面将产生一系列重大突破的预期,但外界对于出台一份非正式联合声明仍然抱有期待。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过去几个月里已屡次呼吁奥巴马与习近平尽快会晤,并倡议双方更新2011年初美中两国元首当时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
智库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和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日前也在《纽约时报》发表联合署名文章,呼吁两位领导人开始制订一份原则宣言,以提升和明确两国的合作。
1972年到1982年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三份联合公报,公报及由此开启的对话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外交成果之一。“(第四份)联合公报肯定不会签署”,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葛来仪的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政策圈内的看法,但会面至少会“设定一种积极的基调,推进进一步合作,减少猜疑,向各自的下属部门传达推进这对关系的信号”。
上海美国学会名誉会长丁幸豪认为,会面应该向两国公众和世界其他国家清晰地传达信息:即中美关系眼下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一对什么样的关系。
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现加州大学教授谢淑丽(Susan Shirk)提醒外界,令人兴奋的重大突破——诸如尼克松和基辛格在1972年震惊世界的创举——通常不是历史演进的方式,中美关系应该增量性地缓步前进。
那么,年度性的非正式会面能否固定下来,并纳入一份非正式声明之中呢?布热津斯基近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两国领导人之间每年都应该有非正式的经常性会面。“这种模式要持续下去,球在中国一边。”葛来仪告诉记者。
尽管两位元首的庄园峰会还未开始,有关奥巴马总统2014年能否回访中国的讨论已不在少数。“如果奥巴马能在中国内地的某个乡村和中国领导人举行会面的话,那简直就太棒了,他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的国情。”美国驻上海一位外交官不久前跟记者打趣道。原标题:定义新型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