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5月23日电(记者 徐蕾) “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听着的援疆歌曲,5月21日,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小组一行驾车去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土墩子农场,去探访山西运城一对一的“人才援疆”。
刚进农场,就看到了满眼的“五颜六色”。在土墩子农场幼儿园的操场上,五六个可爱的小朋友正在举着小花伞唱着歌儿跳着舞。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有趣的是,一位回族老人推着婴儿车,车里一个7个月大的娃娃正盯着跳舞的小姐姐们,非常专注。
“娃娃每天都一定要到幼儿园这边看看,这里热闹,他特别喜欢。”老人笑着说。
走进宽敞的教室里,墙上都是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和涂鸦画作,充满童趣。等着父母接回家的孩子们看到记者,清脆地喊着:“阿姨好!叔叔好!”还有的孩子拿着玩具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玩,非常大方。
“来到这里,我发现,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并不比内地差,这里缺的是人才、理念和制度。”来自山西运城的援疆干部王芳自2012年9月到土墩子农场幼儿园,至今已经呆了将近两年。据介绍,援疆教师原则上是一年一轮换,“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所以第一年援疆结束后,我再次申请来这里。”
王芳担任园长后,开始了对幼儿园从硬件到软件的改良:开辟户外活动场地让孩子们游戏;定期召开家长会并开展幼儿教育讲座;编排纱巾操、礼仪操和广播操;制定了安全、保教、教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整编了园本教材……如今,幼儿园从最初的120多名增加到目前的220多名。“幼儿园也相应地进行了扩建,援疆资金投入了300多万元。”王芳给记者指着宽阔的操场非常兴奋。
“幼儿园里的孩子80%是少数民族。最初,他们听不懂普通话,但是现在他们能用汉语和我们交流了。”山西运城援疆教师武翠霞今年35岁,在土墩子幼儿园担任的是保教主任一职,当接到要来援疆的任务时,有过犹豫,那时正是孩子小升初的关键期,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
“但我还是来了,因为这里太需要我们了。” 武翠霞告诉记者,家长会上,我们发现有大半的家长不识字。“这些家长不是没有素质而是缺少引路人,他们很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去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我喜欢这些没有“文化”的家长朋友。
“援疆老师对娃娃好,娃娃爱说话,爱笑了,也非常有礼貌了。”傍晚,一位来接孩子放学的维族妈妈说。
据了解,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而运城市对口支援土墩子农场,其“人才援疆”广受好评。
“有粉不擦在脸上,有金不贴在门上”。土墩子农场政委告诉本报记者,人才援疆项目就是一个“隐蔽工程”。“教育和医疗是我们的短板。运城来的援疆干部都是当地文教卫生系统的先进单位,都是单位科室工作的带头人。他们的到来带来了理念的改变,带来了制度的建立,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正能量。民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活品质提高了,民众受惠实实在在。”
“孩子纯真的笑容和动人的歌声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对我们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武翠霞说,“援疆,让我们的生命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