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资讯>> 正文

【海外版】民主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下)

2014-09-06 05:55:0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在中国,许多事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也分不开。个人、社会、政党、国家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是个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油画《第一次政协会议》

  编者按:9月5日,本报刊发了复旦大学苏长和教授的《中国式民主与美国式民主之比较》(上)。今天我们发表该文的下篇,就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以飨读者。

  五、“选”与“举”: 中美选举制度差异

  中美两国都有自己的选举制度,有同有异。

  理论上,美国许多非法移民还没有公民权,他们有点像现代社会中的奴隶。中国一些学者盲目炒作西方政治学中的“公民”概念,是因为未能理解西方的“国民”和“公民”概念史。在西方,所以存在国民和公民的区别,是因为西方社会内部始终存在一个隐蔽的“殖民地”地带,也即不是所有的国民都能享受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现象,例如美欧的海外领地、黑人和非法移民等。这个问题要是摆在国籍法的历史下看就会很清楚。英美的国籍法长期将国民分成三六九等,不是所有的国民都是公民,只有公民才享受完全的政治权利,所以频繁存在争取公民权的运动。

  而新中国的国籍实践和《国籍法》,国民和公民的概念是互用的,根本不存在国民和公民的区别。国家是人民的,人民怎么还会分三六九等呢?怎么还有过去英国国籍法说的臣民呢?所以,中国民主政治的土壤与美英不一样。

  由此观之,就选举而言,美国民主政治还没有在其所有国民中做到一人一票,不断存在扩容的压力,因为一些人只是国民而不是公民。这与西方的政治史有关,西方政治史中始终存在一个内外关系紧张,其政治史经常假设只有文明的西方人才配拥有政治权利。

  同时,看美国的选举制度,要将选和举分开看。大家看到更多的是海选,或者媒体刻意为大家展示的热闹的海选,但“海选”只是表面,实质是“内举”,表现为提名制。

  美国是个重精英的差序社会,美国也重视笼络和收买人才,这点必须要承认。美国的选举给人感觉是全民持股,每个人都有投票权,人人都很重要,人人也都不很重要,真的在开董事会的时候,一个普通的小股民根本是没有能力左右董事会的。相反,分散的小股民却极容易被操纵。

  选举关键在“举”,美国两党全国党代会推选出候选人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少数人操纵的,真正到后面全国性大选的时候,选民只能在两个中选一个了。美国投票率下降,体现了选民对这种选举程序的厌恶和疲劳。

  此外,美国国家机构中很多关键岗位不是选出来的,老百姓根本沾不上边,而是直接举出来的,如关键的政务官、大法官、美联储主席等,都是背后妥协直接提名内举的。所以,美国的“举”有很大的封闭性。美国民主政治教科书和外人常以为美国政治系统很开放,其实那是表面,美国政治系统其实也有很封闭的一面,核心职位不对圈外人开放,常常是落后的家族制与世袭制。

  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都有竞争性的特点。中国人理解的选举,是不论出身,将出类拔萃者层层选拔出来,担任合适的岗位,个中强调的是“竞德竞能”,“德”是为人民服务,“能”是有胜任岗位的能力;美国的选举强调“竞钱竞德竞能”,钱不用说了,“德”是符合大资本家的统治,所以美国第一流私立大学培养的学生格外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中国选举制度是在一个开放系统中选拔。中国官员任职有年龄限制,美国官员任职没有年龄限制,最近提名任命的驻华大使鲍卡斯,我一看他年龄,按照中国选举的开放标准,根本就没有机会再做大使了。年龄限制是个硬杠杠,保持了人才体系的活力和开放性,为他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中国的选举制度与传统社会选贤任能的科举制有一定的连续性。所以,晚清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将中国科举制视为最民主的制度,并不为奇。丁韪良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政党分肥最明目张胆的时期。

  许多发展中国家只看到美国选举制度表面的选,学回去以后搞无序选举,最后导致社会政治动荡,也就是西式民主进口以后给当地带来灾难。西方对外的民主教科书把是否海选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准,主观上也误导其他国家政治“精英”。中国大陆的聪明和智慧,恰恰在于看穿了西式民主选举制度的缺陷,坚决拒绝这种乱选。按照中国选举制度标准,那一套恰恰违背治国理政的基本政治常识。

  六、中美民主政治下的责任

  (1)公道政府的责任与 私道政府的责任自动豁免机制

  人们一般认为美国是小政府大社会,其实这个说法是误读,美国也是大政府、强政府。这点从美国政府预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就能看出来,这么大的开支怎么说它是小政府呢?美国政府广义上讲是一分为多,表面上看政府很小,但是隐蔽在后面的政府很大,经常是强势政府。

  二战后随着美国对外扩张,政府权力之高大一直居高不下。但美国也是一个找不到人负责的国度,老百姓关键时候找不到当家的,两党政治轮流执政可以将责任推卸,官员辞职很频繁,扔下一个烂摊子走人。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把一个小国搞乱了以后撒手走人的例子也很多。这是两党轮流执政导致的责任自动豁免机制。金融危机后人们找不到负责的人。美国枪击案事件中人们也找不到责任人,人们只能将矛头转移去怨枪支协会,老百姓有冤无处申。你可以说这是其政治设计巧妙的地方,但也可以说是其政治设计欺骗性的地方。

  而在中国,有事找政府,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无人负责、互相推诿的现象,但不管怎样,政府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很强。美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中最近冒出一个词叫“回应性政府”,国内也借过来了。要说“回应性政府”,中国人认为这是政府的天职,是不言而喻的,用不着造这个词来概述政府,所以真正的回应性政府在中国。

  因此,责任观的不同,导致政府和人民一个是“鱼水关系”,一个是“油水关系”。

  “找政府”、“找公家”,是中国老百姓政治生活中的典型思维方式。这与中国政府是公道政府有关。中国一旦出现枪击案,老百姓首先埋怨执法不力,守土不尽责,政府迅速作出回应。美国不会怪警察,但会推卸给枪支协会。在中国,政府和人民是一家的。设想有一天,老百姓什么事都不找政府、不找公家了,那时的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呢?那时的老百姓会怎么样?至少我觉得那是冷冰冰的社会。

  在中国,许多事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也分不开。个人、社会、政党、国家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是个命运共同体,用俗话说是“斩不断、理还乱”。这使得中国政府一直在想办法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政府这种责任意识在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是一家的。而美国斩得断、理得清,所谓“是上帝的给上帝,是政府的给政府”,人民对政府也没有太多感情。

  比如,卡特琳娜飓风来的时候,美国的官员却跑去度假了,这要在中国,绝对会被就地免职;而当奥巴马的医保法案在利益博弈中走向难产时,中国政府却持续在做访贫问苦、公共政策托底、社会救助、促进就业的工作——在中国,这不需要博弈,这是政府的天职,也是执政党的天职。

  (2)追责制度与责任的隔代转移

  美国当然也有追责制度。但在美国谈论责任追究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怪象:在你要责怪民主党的时候,执政的是共和党,在你责怪共和党的时候,执政的是民主党。美国的这种责任自动豁免或者隔代转移的制度设计很巧妙,也很具有欺骗性。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后果,就是代价向后代的累积。我们看其债务危机,实际上也是这个逻辑的结果。

  有人说,美国政治设计中这么多巧妙的治理“智慧”为什么我们不学呢?我要反问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学呢?它的移花接木玩魔术似的欺骗性,我们是不是要学呢?我觉得不能学。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讲的是“正”和“公”两个字,政不正,政不公,很危险。我们的政治是人民的政治,学这些东西欺骗人民,偏离了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而且中国老百姓都很聪明精明,一眼就能看穿美国政治设计的欺骗性:“别和我来虚的。”设想一下,如果中国老百姓生活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中国老百姓可能早就造这个制度的反了。

  责任上的差异,也导致中美对腐败和反腐败理解的不同。如果一个社会的法律都规定卖淫贩毒合法化了,一个社会怎么可能有卖淫贩毒罪呢?腐败也一样,如果一些腐败行为合法了,怎么可能有腐败和反腐败呢?美国的“旋转门”政治和“内举”制度将腐败隐性地合法化了,许多腐败都符合法律程序。

(责编:赵军)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民主 民主政治 政治设计 民主制度 公民 国民 山姆 国籍法 举 智慧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一汽反腐风暴或牵涉周永康家属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上海篇(高清)

中国周边潜艇实力扫描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