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三公經費公開有四大期待:中央帶好頭地方須跟進

2012年08月01日11:0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從7月19日起,中央部門陸續向社會公開2011年部門決算,同時公開“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等數據。截至7月24日,已有98個中央部門公開了去年決算和“三公”經費的情況。
 
根據國務院要求,2010年至2012年部門預算編制中,按照“零增長”原則,對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預算進行了嚴格審核和控制。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決算支出93.64億元。2012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9.84億元。
 
“三公”經費壓縮了,“三公”賬目數據更全面了,還增加了部分解釋說明,人們在充分肯定中央部門晒“三公”經費細賬的同時,也充滿了更多的期待。
 
期待一 明晰概念 完善標准
 
“三公”經費,人們持續關注。“三公”經費是指財政撥款支出安排的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這三項經費。然而,究竟哪些費用可以列為“三公”經費,“三公”經費該如何統計,普通百姓搞不懂,有的專業人士也難說清。
 
今年6月27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受國務院委托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報告201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他表示:“三公”經費概念不清晰、口徑和標准不夠規范,不利於發揮約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會公眾誤讀。
 
果如其言,今年中央部門公開“三公”經費過程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細化了“三公”經費的解釋說明,公開了車輛購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國(境)團組數及人數、公務接待有關情況,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人“看不懂”,也弄不明白“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甚至還有人把“三公”經費與公費旅游、公車私用、公款吃喝畫等號。
 
“公眾的質疑說明對‘三公’經費的定義認識有不同,也說明‘三公’經費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釋有待加強。”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曾表示,建立完善的預算透明制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政府把管理制度向公眾公開,讓公眾監督政府有據可依。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也有同感,她認為“老百姓對於‘三公’經費的理解和財務上的定義是有出入的。”以公務接待為例,老百姓很容易理解為公款吃喝,但是公務接待並不僅僅是公務宴請,還有常規的會議辦公,都在公務接待范圍內。
 
除了“三公”經費概念認識不一外,“三公”經費的標准不明確,也是人們看不懂的原因之一。比如,車均運行費,有的十幾萬元,有的不到三萬元,但老百姓沒有一個可以依據的標准,去評說哪個多了哪個少了。此外,“三公”經費的標准也需要與現實相符,才能起到一個硬杠杠的作用。比如,外賓接待費和出國住宿費分別是1998年和2001年開始執行的標准,與現實情況有較大差距,造成超標現象比較普遍。
 
“三公”經費概念不清、標准不明,導致一些部門花錢時無節制,統計時沒有統一口徑,公眾監督也無據可依。因此,不少人建議:要進一步明晰概念、明確標准。
 
期待二 建立回應互動機制
 
如何看待“三公”經費數據,人們正在趨於理性。
 
去年中央部門首度公開“三公”經費時,部門之間數額相差太大,有的部門“三公”經費支出為數百萬元,有的卻多達幾億元,甚至十幾億元。起初,有人提出疑問:部門之間支出差距這麼大,是不是有的部門比較節約,有的部門大手大腳?
 
“今年人們不再糾結數額的大小。”王敬波認為,絕大多數民眾能夠理性分析、科學判斷。不同部門職能不一樣,造成經費使用出現差距是必然現象,有的部門職能特殊,用車較多,如:公安部執法用車較多﹔商務部代表政府參加外交活動較多,出國費用會相對多一些。此外,不同部門人員數量不一,也導致“三公”經費產生差異,特別是實行垂直管理的單位,由於人員較多,其“三公”經費相對較高。因此,不宜直接就數字進行簡單比較。
 
疑問年年有,今年人們議論較多的,就是橫比之下的差距。出國(境)人均費用,多的5萬元,少的不到2000元﹔車均運行費用,高的10多萬元,低的2萬余元。
 
差距為什麼這麼大?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媒體的報道是否准確?老百姓也需要有個解釋。或許有誤讀,或許是統計口徑不一,或許是浪費太大。人們迫切想知道個中原因,但老百姓不知道該問誰,媒體報道后,到目前為止,也沒看到有相關部門出面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對於公眾的質疑,政府應該採納合理意見,並通過合理引導得到民眾認同。”誠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所言,不管是解答老百姓的疑問,消除老百姓的誤讀,還是更有效監督相關部門規范使用“三公”經費,都需要建立回應互動機制,及時化解老百姓的疑惑。
 
期待三 公開是手段 規范是目的
 
“公開是好事,但面對質疑,如何調查?針對問題,如何查處?針對不良現象,如何改善?公開是一種進步,但公開不是目的。”隨著中央部門“三公”經費賬單陸續公開,大多數百姓給予肯定。同時,公開后能否對不合理的公務消費進行約束,迅速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
 
公開是手段,規范是目的。在熱鬧的網絡評論中,網友們一致希望“三公”經費規模要有所縮減,“三公”消費要合理規范。一位網友留言說:“不能單純看費用多少,要看使用費用的合理性,必須花費的,1000萬元都沒問題,不能花、不該花的,一分錢都是問題,要有嚴格的精細化區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於川表示:“老百姓的話是有道理的,從目前已經公開的數據來看,政府仍然是一個高價政府,公共支出還比較高。”同時他認為,公布確實是一個進步,讓百姓進行監督,可以督促下一步的改進。
 
“公布以后受到質疑較多的經費項目,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反省和調整,這才是公開的意義和價值。”王敬波如是表示。
 
晒賬單是為了擠水分。莫於川建議:“媒體和相關的部門可以進一步加強監督,例如紀委監察部門和信息公開主管部門,公布經費使用不合理的典型案例和事例,這樣可以對有不合理開銷的部門形成改進的壓力。”
 
如何讓每分錢花得合理有價值?劉劍文建議:“對於‘三公’消費監管,應建立綜合治理機制,事前設立‘三公’經費標准,並經人大批准,這體現在預算編制中要合理﹔預算執行過程中,‘三公’消費每個環節都應該有監督﹔事后有問責機制,對各種鋪張浪費進行追責,並把‘板子’打在具體人的身上。”
(責編:雲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