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大學社團怎麼成了“政績秀場” 學術類文體類社團衰落【2】

2012年10月18日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社團運行機制走向僵化

變成了少數人的政績秀場

大二的社長改選中,李心月(化名)覺得自己把握很大,但這時,上一任社長“善意”地提醒他,她有好幾個競爭對手,應該給社團的主管老師“意思一下”。

李心月拿不准該送多少,猶豫再三,送了2000元,結果那個老師執意不收。

她又去問前任社長,前任社長告訴她,這說明那個老師已經收了別人的錢,答應給人辦事了,而且,別人送的肯定比你多。

她半信半疑。后來,在社長競聘會上,匿名投票結束,她的得票最高,比第二名多3票。然而,綜合投票與學校、社聯意見,最后的任命結果出來,卻是另一名同學當上了社長。

“這件事讓我徹底失望了。”從一開始她就發現,在這個由學校直管、有600多名成員的大型社團,竟有著機關一樣森嚴的層級和議事規則,“每個人都隻向自己的上級負責,對自己的‘下級’則吆五喝六。”每逢過年過節,部員要給部長送禮,部長要給社長送禮,社長要給老師送禮,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規則,這樣,部員才有望當上部長,部長才能當上社長,而社長則能與老師保持良好的關系,也有可能獲得留校的機會。而進入到社團的“核心圈子”裡,是獲得保研資格、獎學金和找工作的捷徑。

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老師告訴記者,自己曾有一名學生,完全具備了當社團負責人的條件,但這個社團的歷任負責人竟然全是某省某市的學生,社團的傳承變成了老鄉會的內部交易。后來,這名女生落選的理由是“不要女生”,但最后當選的也是女生。“這確確實實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

劉衛兵說,學生當社團負責人,多數也是希望能夠在求職簡歷上獲得加分,讓用人單位刮目相看。

曾任北京一所高校青年志願者協會會長的李悅(化名)覺得,社團的運行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向僵化,很多事情都由社長一個人說了算。“因此,興趣很快會喪失,很多人把社團當成了學生會,出發點就不同了。”

她認為,社團被一些人當成了追逐利益的工具,打擊了學生活動的熱情。還有一些人,創辦社團只是為了獲得與主管學生工作的老師接觸的機會,負責人只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活動自然變得同質化、單一無味,偏離了最初的目的。

在表面上,社團的數量和成員數仍呈現著某種“繁榮”。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綜合性大學,都有200多個社團,以規模大而著稱的吉林大學,有多達500多個社團。

研究青年組織學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劉衛兵去過很多高校,他覺得,從教學樓走到食堂,很少有一個社團的活動,海報就能讓他眼前一亮——活動的導入方式和舉辦方式都呈現高度的同質化,缺乏品牌塑造。

在課堂上,他忍不住對學生說,“你們的社團活動別提多乏味了。”

劉衛兵說,在功利化的影響下,社團的負責人組織活動的水平往往很低,都搞講座,都去請社會名人。

復旦大學哲學系的一名教授告訴記者,自己每年都要收到幾十個社團的講座邀請,前來邀請的學生卻往往告訴他:隻要你講,講什麼都行。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難道隻要請到我去講座,他們就算完成活動任務了嗎?讓我去給金融協會講如何讀書,又有什麼意義呢?”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