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又到10月,被稱為“百團大戰”的年度社團納新,正在各高校的校園裡拉開帷幕。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二學生龐藝林騎著自行車路過一個個攤位,一年前的他興致勃勃地在這裡加入了七八個社團,但一年后,他決定退出,因為大學社團和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徑庭:“辦的活動都差不多,很水、很沒意思。”
“社團本應是大學裡最講民主的地方。”龐藝林說,“但現在的社團,卻成了追逐政績的秀場。”
學術類文體類社團衰落
功利目的成大學生參加社團動力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8級本科生齊宇飛曾對北京市9所高校的社團發展狀況進行調研,他發現,在所有社團中佔比例最大的文學藝術類和文體娛樂類社團,經費最匱乏,活動開展最困難。
大部分學術性社團都在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復旦詩社指導老師肖水回憶起2004年自己做社長時,有著悠久歷史的詩社“幾乎成了一個植物人”,核心成員隻有三四個人,一年連一個活動都舉辦不了。為了辦一個朗誦會,社長去申請100元經費卻未獲批,朗誦會隻得流產。
而一些文體類社團,如跆拳道社、瑜珈社、吉他社,則陷入“收學費”模式,會員參加收費的課程,淪為相對廉價的技能培訓班。
與這些社團相對應的是“實用性社團”的興起。一些與社會組織、企業需求息息相關的社團,既不缺錢,也不缺人。
在齊宇飛調研一所“211”高校的職業發展協會時,看到該會的一份經費使用明細。辦這次活動花了兩萬多元。其中,橫幅、嘉賓簽字本、膠帶、礦泉水、繩子、選手証書等一些項目的單價明顯高於市場價格,一看就是虛報謊報,光餐費一項就花了2000元。
王劍(化名)從大一開始,就在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在學校贊助的社團實習。4年裡,他參加了該公司組織的暑期集訓營等各項活動,在大三時做到了社長,有了去公司實習的機會,並在畢業時順利拿到了該公司的offer。
“參加這個社團,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其他同學讀書、看電影的時候,我提前做好了職業規劃。”他說。
“在10年前,玩電腦的都少,更沒有iPad 、iPhone,學校的氛圍很純粹,大家就喜歡聚在一起玩玩樂隊、文學社。”曾任一所高校社團聯合會主席的趙達(化名)說,現在,大家參加社團的目的變了,不是出於興趣,而是作為給職業經歷的加分,因此,學術類、文體類社團難免衰落,與求職、實踐等挂鉤的功能性、實用性社團興起。
北京大學一個公益類社團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社會的功利化,給這個校內“十佳社團”的運轉帶來了困難,“能夠潛心做公益活動的社員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