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聚焦十八大>>資料庫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21年7月—2011年6月)【3】

2012年11月05日17:28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        字號:
1935年
1月上旬 中央紅軍強渡烏江,佔領貴州遵義。
1月15日—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批評博古、李德的軍事路線錯誤,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並委托張聞天起草決議。會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雲南扎西(今威信)連續召開會議,決定以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審查通過《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並決定加強對中央蘇區和中央分局以及對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隨后,中共中央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以周恩來為團長,負責軍事行動。
遵義會議實際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月下旬—5月上旬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隨后順利通過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繼續北進。
5月—7月 陝北紅軍在劉志丹指揮下,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使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陝甘革命根據地。
6月中旬 中央紅軍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西部的懋功會師。中共中央根據會師后的形勢,確定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隨后,紅軍又翻越多座雪山。8月初,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前敵總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下旬,右路軍經過艱苦行軍,跨過荒無人煙的茫茫草地。
7月25日—8月20日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提出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並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制定國際工人運動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國共產黨內部組織事務。會議選舉出46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其中中國共產黨人為王明、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秦邦憲、康生當選為候補委員。會后,季米特洛夫被選為執委會書記處書記,王明等為候補書記。11月,林育英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遣,到達陝北安定瓦窯堡,傳達了會議精神和有關指示。
8月1日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國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在巴黎《救國報》正式發表,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9月9日 拒絕執行北上方針的張國燾,命令右路軍政治委員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中共中央遂率右路軍中的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肅迭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張國燾頑固堅持錯誤主張,率領左路軍和右路軍中原紅四方面軍的第四、三十軍南下,並於10月間在四川理番卓木碉另立“中央”。在遭受嚴重損失后,紅四方面軍翌年2月向西康東北部轉移。6月,張國燾宣布取消其“中央”。
9月中旬 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延川永平鎮,勝利結束長征。隨后與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9月 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北上到達甘肅西固哈達鋪,改編為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0月19日,抵達陝北吳起鎮。中央紅軍主力勝利結束長征。11月3日,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下轄紅一軍團(由陝甘支隊改編)、紅十五軍團。
11月10日 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陝北安定瓦窯堡。
11月20日—24日 紅一方面軍在陝西鄜縣直羅鎮地區取得殲敵1個師又1個團的勝利。
12月9日 由於日本加緊侵略華北,中國共產黨領導北平學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即一二九運動,並迅速波及全國,形成抗日救國的新高潮。
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會后,毛澤東作報告,系統闡述這一方針。
1936年
2月 東北各抗日武裝統編為東北抗日聯軍。至翌年秋,建立11個軍,共3萬余人。東北抗日聯軍相繼分編為第一、二、三路軍,分別由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率領。
2月—7月 為擴大抗日武裝和根據地,紅一方面軍先后向山西、綏遠等地和陝、甘、寧三省邊界地區發起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
6月下旬—7月初 紅二、六軍團長征抵達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合。7月5日,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在中共中央積極爭取和廣大指戰員斗爭和要求下,張國燾被迫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7月初 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進駐陝北保安。
10月9日 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隆德將台堡(今屬寧夏西吉)會師。至此,紅二、紅四方面軍勝利完成長征,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10月下旬 紅四方面軍一部奉中革軍委指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河西部隊稱西路軍,共2.18萬人。西路軍深入河西走廊英勇奮戰,斃傷俘敵約2.5萬人,翌年3月在甘肅北部地區最后失敗。董振堂、孫玉清、陳海鬆等絕大部分將士犧牲或被俘。余部繼續艱苦轉戰,李先念等率400余人進入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中共中央積極組織營救失散和被俘官兵,先后有數千人回到延安。
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國共兩黨為反抗日本侵略實行第二次合作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12月 毛澤東撰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7年
1月13日 中共中央機關由陝北保安遷駐延安。
5月2日—14日 有蘇區、白區和紅軍代表參加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當時稱蘇區黨代表會議)在延安舉行,提出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和實現抗戰三位一體的任務,強調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性。
5月17日—6月10日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白區工作會議,批判“左”傾關門主義錯誤,要求黨在白區工作中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7月7日 日本侵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
盧溝橋事變標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也標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即全國抗戰的開始。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7月—8月 毛澤東撰寫《辯証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實踐論》和《矛盾統一法則》(后改為《矛盾論》)。
8月22日—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通過《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文件,闡明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黨在抗戰時期的基本政治主張,指明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的具體道路,確定八路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會議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書記(亦稱主席),朱德、周恩來為副書記(亦稱副主席)。
8月25日 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全軍編制約4.6萬人。隨后,三個師的主力陸續開赴山西抗日前線。9月11日,第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習慣上仍稱八路軍。
8月 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原組建新的領導機關。全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成立(或重新成立)了北方分局、晉察冀分局、太行分局、冀魯豫分局、山東分局、長江沿岸委員會、長江局、東南分局、東南局、中原局、華中局、南方局、南方工委、西南工委、陝甘寧邊區中央局、西北局、晉綏分局。
9月22日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9月25日 林彪、聶榮臻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晉東北取得平型關大捷,殲滅日軍1000余人。這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敵人的第一個大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9月 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府(即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11月至翌年1月曾稱陝甘寧特區政府)。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后方。
9月、10月間 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含瓊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隨后部隊編制逐步健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下轄4個支隊,共1萬余人。
10月—11月 國共兩黨軍隊配合在晉北進行忻口戰役。八路軍各部向日軍側后頻頻出擊,截斷敵后方交通線,先后殲敵3000余人,並夜襲代縣陽明堡日軍飛機場,毀傷敵機24架。
11月 八路軍三個師開始逐漸向敵后實行戰略展開。在中共地方組織配合下,至翌年10月,先后創建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
1938年
1月10日 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冀西阜平成立。這是全國抗日戰爭中共產黨在敵后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至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為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1月 八路軍香港辦事處成立,對外稱“粵華公司”,廣泛聯系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國際力量開展抗日斗爭。
2月—12月 新四軍開進皖中、皖南、蘇南、豫東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3月15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至1938年底,全國黨員人數從全國抗戰開始時的4萬多發展到50余萬。
4月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3萬余日軍的九路圍攻,殲敵4000余人,收復18座縣城。
5月下旬—6月上旬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闡明持久抗戰的戰略總方針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指導抗戰的軍事理論綱領。
9月29日—11月6日 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確定黨在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重申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戰。會議基本上糾正王明的右傾錯誤,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10月 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全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防御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余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
廣州淪陷前后,周恩來通過潘漢年等把上海、南京等淪陷區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包括宋慶齡、何香凝、郭沫若、茅盾、柳亞子、蔡元培等先后轉移到廣州、香港。其中部分留在香港,加強了香港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力量。
10月—12月 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團結和領導漢、黎、苗等各族人民建立抗日游擊隊,開辟了華南敵后戰場。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抗日的民族政策,發展了大量少數民族抗日武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9年
1月16日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先后由周恩來、秦邦憲、王若飛、董必武等任書記或代理書記,領導南方國民黨統治區和部分淪陷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和港澳地區)及海外黨組織,以及在此范圍內設立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社等公開機構。在復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下,南方局堅持貫徹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廣泛開展統戰、文化、軍事、群眾、外事、黨建等各方面工作,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戰時期民主運動的發展,提高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威望,擴大了在世界的影響。
1月17日—2月4日 陝甘寧邊區參議會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議,通過《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等文件。林伯渠當選為邊區政府主席。
1月—3月 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主力同冀南軍區部隊一起進行反“掃蕩”作戰,鞏固了冀南抗日根據地。
1月—4月 賀龍、關向應率八路軍第一二○師主力會合冀中區部隊,連續粉碎日、偽軍多次圍攻,並在河間齊會村殲滅日軍700余人。
2月 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抗日根據地軍民相繼掀起大生產運動。翌年12月,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始開進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
2月—翌年3月 國共合作在湖南衡山創辦游擊干部訓練班。中共派出葉劍英等30余名工作人員,先后培訓抗日游擊干部3000多人。
3月 羅榮桓、陳光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部進入魯西。5月,在泰(安)肥(城)地區取得陸房突圍戰斗的勝利,斃傷日軍1300余人。
5月—11月 華中新四軍完成向敵后實行戰略展開的任務,先后在皖中廬江東湯池成立江北指揮部、在蘇南溧陽水西村成立江南指揮部,分別由張雲逸、陳毅任指揮。
7月7日 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
7月—8月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反擊日軍5萬余人的大“掃蕩”,殲滅日、偽軍2000余人。
10月 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1941年8月停刊)。全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還於1941年5月創辦了機關報《解放日報》(1947年3月停刊)。
同月 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的三個法寶,提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任務,並將這一任務稱為“偉大的工程”。
10月—12月 八路軍晉察冀部隊在第一二○師配合下,粉碎2萬余日軍對北岳區的大“掃蕩”,殲敵3600余人,擊斃日軍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這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指揮官。
11月 來華參加抗戰的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大夫在晉察冀邊區唐縣逝世。毛澤東題寫挽詞,並撰寫《學習白求恩》(后改為《紀念白求恩》)。1942年12月,來華參加抗戰的印度大夫柯棣華在唐縣逝世。毛澤東題寫挽詞。
12月—翌年春 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堅持自衛原則,擊敗頑固派的進攻,並以抗戰大局為重,主動停止戰斗,先后同國民黨有關地方當局達成劃定駐區、分區抗戰的協議。
1940年
1月 毛澤東作《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演講(后改為《新民主主義論》),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理論。
3月6日 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指示,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權中,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應各佔三分之一。后概括為“三三制”。
4月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擬定《關於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7月又擬定《關於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經中央書記處原則批准,成為抗戰期間指導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6月1日 毛澤東會見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延安的陳嘉庚等人。此前,東南亞各國4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於1938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以陳嘉庚為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
8月20日—翌年1月下旬 彭德懷等指揮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交通破襲戰即百團大戰。先后有105個團約20余萬人參加,僅前3個半月,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1.8萬余人。
9月18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開展敵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中央成立敵后工作委員會,以周恩來負總責﹔南方以重慶為中心,北方以延安為中心,領導推進敵后城市工作。1944年6月至9月,中央決定成立城市工作委員會和城市工作部,均以彭真為主任。
11月17日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蘇北海安成立,葉挺任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陳毅任副總指揮(在葉挺抵達前代理總指揮)。至年底,新四軍在兩年多的敵后游擊戰中,共對日、偽軍作戰2700多次,斃傷俘敵5.5萬人,在華中建立了皖東、豫皖蘇、皖東北、蘇北等抗日根據地,擴大了蘇南、皖中抗日根據地,溝通了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系,主力部隊發展到近9萬人,地方武裝和不脫產的地方武裝數十萬人。
分享到:

(責編:劉凌)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