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影視如何走出去,怎麼樣走出去,傳播方式、傳播內容會對文化走出去戰略有什麼影響等,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
紀錄片: 期待有進一步的突破
如果說2011年是中國紀錄片的春天,那麼,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絲路》、《工程奇跡》等的熱播,2012年的中國紀錄片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也讓紀錄片這個長久以來被觀眾忽視的影視主體重新回到了聚光燈下,接受觀眾的檢閱與討論。
“與新媒體一比,我們的電視紀錄片又有很多差距。”中央新影集團總裁高峰以崔永元的《我的抗戰》為例,這部紀錄片在搜狐的點擊量達到了4000萬,可見播放渠道對於紀錄片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就內容來說,中國紀錄片目前很大的問題是缺少多樣風格的發展,容易陷入一窩蜂的態勢,而這往往使得紀錄片的藝術價值大大減分。
有參會學者提出設想,中國未來紀錄片的發展應該在“國家—媒介—社會”的框架下互動,紀錄片的生產方式應該以“市場化和非市場化”的方式共存。
“我們在對外傳播中國紀錄片的同時,也在把外國人請進來拍攝他們眼中的中國,比較早地請進來的是境外的媒體。”華僑大學新聞系主任郭艷梅認為,請進來的隊伍裡也應該加上“境外生”這個特殊的群體。這裡所說的“境外生”指的是那些在國內高校學習的華僑、華人、外籍、港澳台地區的青年學生。“境外生絕大多數出生成長在自己母體文化的國家和地區,他們在中國內地拍攝紀錄片時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旁觀者,他們能夠很冷靜地旁觀當今中國內地社會變化,發掘變化背后的思考。”她說。錢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