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眾與新聞現場和當事人沒有了距離感,是新媒體賦予公眾的一大福利,但對公眾的媒介素養也是很大的考驗。起碼考驗著公眾在無距離地面對一個讓自己義憤填膺的信息時,如何克制激情和沖動而作出理性的判斷。 |
當一個新聞當事人在微博上訴說著自己某種受迫害經歷時,比如在拆遷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了當地官員的打壓,被逼得家破人亡。因為這樣的訴說非常符合我們的想象,也擊中了我們的同情心和對強權的痛恨,我們輕易就會被這樣的訴說牽著鼻子走,而忘記了去審慎地判斷他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當一個網友,利用人們對某種現象的痛恨,制造了一些故意找罵找抽的信息吸引人氣時,網眾也非常容易就急吼吼地跳進炒作者設置的話題陷阱中,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斷力。新媒體上充斥著類似信息,它總能在某個“點”上刺激你的道德神經,或讓你義憤填膺,或讓你暴跳如雷,或讓你目瞪口呆,或讓你瞠目結舌。
因為我們與這些信息間沒有任何距離感,沒有防火牆,沒有過濾器,沒有傳統媒體這個“媒介”,我們很容易就被這些信息操縱者所植入的情緒所感染。浮躁的語境形成一種判斷壓力,逼迫你沖動地作出非理性的判斷。
過去依賴傳統媒體報道的時候,因為有傳統媒體這個把關人,我們與新聞信息間隔著較遠的距離。我們從報紙上看到的信息,已經遠離了新聞現場,我們與新聞當事人之間也隔著記者。記者把在現場看到的寫出來告訴我們,記者將新聞當事人說的話傳給我們。這個過程中,有著媒介素養的記者和傳播責任的媒體是一道信息的防火牆,記者會核實當事人有沒有說謊,會通過信息的交叉判斷信源的真假,會通過採訪多方新聞當事人以客觀地還原事實全貌。記者的報道還須經過多層把關,最大程度地去除“情緒化”和“想當然”,最終才會出現在新聞紙上。中間隔了這層距離,讀者從報紙上看到記者對事實的描述后,就會理性很多。
這樣說,並非想開時代的倒車,懷念傳統媒體主宰輿論場的時代,而是提醒公眾:在這個沒有距離感的新媒體輿論場中,應該意識到“距離感”的重要。與信息沒有了距離感,對公眾的媒介素養是極大的考驗,必須明白:其一,有圖未必有真相,圖片具有欺騙性﹔其二,不要站隊,不要輕易相信當事一方的說法,每個人隻會選擇性地向別人描述對自己最有利的信息,一定要兼聽各方的聲音﹔其三,要警惕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的信息,很多假消息正是根據你所期待的而編造的﹔其四,要克制自己的沖動,當一件事讓你義憤填膺憤怒異常的時候,不要急於去轉發和吐槽,而要有意識地與這件事保持一個“距離”:換個角度看一看,過半個小時再作評論,或者遠離微博一會兒,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一下,冷靜下來,才會有理智的判斷。
沒有了距離感,我們要在時間和空間上創造“距離”,以使自己保持一雙慧眼。(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