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銷售去化率的2012年,房地產企業採取了乘勝追擊的拿地策略,在銷售復蘇以后,土地市場也迅速回暖,進入下半年以來,央企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土地市場上。 |
■本報記者 李木子
在高銷售去化率的2012年,房地產企業採取了乘勝追擊的拿地策略,在銷售復蘇以后,土地市場也迅速回暖,進入下半年以來,央企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土地市場上。
以新登上千億銷售大關的保利為例,其全年新增土地儲備1309萬平方米,總地價446億元,其中權益地價307億元,地價總額佔全年銷售總額的43.9%,公司有接近80%的新增土地都是在2012年9月至12月出手競得。
保利是央企地產公司的一個縮影。去年9月至11月,在中原集團監控的20個重點城市中,央企拿地共計32塊,涉及總金額達365.37億元。中海在土地市場的“野心”,並不亞於保利。12月20日,中海地產經過41輪競價,從萬科、保利等強勁對手中,以28.4億元拿下佛山桂城虫雷崗地鐵站旁一塊商住用地。
時間段稍微拉長一點來看,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6月到12月26日,上海、廣州、長沙、深圳、天津等全國主要城市的“地王”都被央企收入囊中,這些地塊共計耗資250多億元。
保利地產、中國鐵建、中鐵置業、中冶置業等央企在2009年后頻繁現身土地市場,大舉拿地,制造了多個地王項目。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微博)對此感受頗深,“前些年在北京拍地,台下坐的大多是民企。最近三四年,土地招拍挂,下面幾乎清一色坐的央企。”
或許是持續的樓市調控拉緊了土地市場緊繃的神經,使得人們對央企大舉拿地頗有微詞,甚至認為是央企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地王”。在2013年初,國土部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明確了“地王”的界定標准,並在此標准之下,判定去年全年全國僅有兩宗土地稱得上“地王”。
國土部公布的官方意義的地王標准,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宗地成交總價超過歷史同類用途宗地最高成交總價,或者樓面單價超過歷史同類宗地最高成交樓面單價,則可認定該宗地為該區域內的“總價地王”和“單價地王”。被認定為“地王”的這兩宗地塊,是指去年6月成交的北京萬柳地塊及7月成交的廣州珠江新城地塊,這兩個項目的樓面價分別達到33831元/平方米和32968元/平方米,創造了兩城市最高成交單價。
按照國土部的標准,去年中冶置業56.2億元競得的南京下關濱江2號地塊,及中化方興與上港集團聯合體以56.8億元摘得的上海海門路55號商辦地塊,都不能稱之為“地王”。
一方面是國土部對“地王”標准的界定澄清,另一方面是央企自己對“地王”的退避。
對於天津土地市場而言,2012年的收官之戰是完美的。最后一宗出讓的天塔道地塊以總價46.2億元、樓面價15000元/平方米,加冕2012天津兩項最高,溢價25%。天塔道地塊的規劃,注定了這場激烈的爭奪。根據土地出讓公告,天塔道地塊未來或將成為繼小白樓之后又一地鐵式購物匯集中心,將與天塔道周邊現有高端餐飲圈融合。
此前曾經高歌猛進的央企,卻在天塔道地塊上“退縮”了。就在天塔道地塊競買報名結束的當天,保利(天津)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濤在微博上明確表示退出競買,而此前風傳意在將該地塊打造為萬象城的華潤集團也悄然罷手。
保利地產的臨時退出,或許就在傳達著明確的政策信號。據了解,國資委在內部已明確表態和要求,央企“一律不當地王”。國資委有關人士還表示,央企房地產企業在全國房地產的銷售隻佔5.3%-5.7%,對全國的房地產起不到任何決定性作用,全國房地產90%都是民企和外企。分析人士對此認為,央企拿地戴上“緊箍咒”,或與中冶南京被調查不無干系。在2012年房地產調控情況發布會上,國土部有關人士宣布,將對央企中國中冶的全資子公司中冶置業拿下的南京下關區濱江2號地塊進行公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