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會議今天開幕,中國領導人的交接班將在未來幾天完成,一批高層新領導人的出現和“大部制”改革構成這次大會的兩大直接看點。此外從國內到國外,輿論將高度關注兩會期間與改革相關的各種信號。中國社會普遍希望本屆兩會開成“改革的大會”。
或許是有關人事的議論在中國媒體上不太容易展開,輿論的焦點進一步集中到了改革的話題上。中國社會對改革的熱切期待形成近年來新的高潮,如何將這些期待轉化成推進改革的資源,使它們盡可能少地退化成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將考驗執政黨駕馭改革復雜局面的能力。
十八大至今過去了一百多天,新領導層對改革決心的表述以及對實際改革的推動可以說都走到了輿論的前面。僅僅轉變作風這一項,其涉及面之廣和推進程度之深都是之前輿論沒有料到的,這也燃起了公眾對國家改革將會加快開展的進一步期待。
中國高層的改革決心同社會廣大基層的改革願望形成大的契合,這絕對是中國發展的正信號。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著,社會進步也在全面鋪開,我們卻又常常能夠感到社會變革過程的艱難,甚至風險,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大的原因是社會多元化進程在同步加速,而這個國家現實政治適應它的任務很重。多元化帶來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分化,調整、理順這種利益關系本身成為改革的巨大內容。這比中國早期以創造財富為主要方向的經濟改革多了大量敏感的因素。從宏觀上說,盡管有“公平正義”作為實現目標的尺度,但圍繞利益調整的改革幾乎不可能做得“皆大歡喜”。
“搞活”、“放開”等等曾是中國早期改革的主要口號,“公平正義”要比它們復雜得多。改革前中國就曾比現在“公平”不少,但那種近乎平均主義的“公平”被我們最終放棄了。我們需要在實現社會高速發展和多元化基礎上追求更高意義的公平。這種公平並無人類社會治理的完整經驗,一些所謂的“現成經驗”其實都是碎片。
隨著輿論的不斷開放,對改革終極目標的看法也不再像早期那樣容易維持一致性。要求把改革帶向中國憲法之外的聲音如今不僅可以聽到,而且它們在努力擴大陣地。如何應對這些聲音和其背后的力量中國同樣缺少經驗。對是否應向這樣的應對投入力量,主流社會內部也眾說紛紜。
中國急需在反腐敗等領域有實質性突破,急需對國企的壟斷等熱點問題加以解決,從事這一切已經挺難了,但推動這些事情的力量又是復雜的,各界的政治傾向和具體目標之間有很大距離,因而合作並不穩固。
黨必須掌握改革過程的領導權,但領導方式需要不斷現代化,形成對中國實際問題絲絲入扣的針對性。這大概也是中國政治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一個黨長期執政,領導國家波瀾壯闊的建設和改革,包括圍繞人權等種種社會觀念的更新,直到政治民主的逐漸完善,這既是領導的過程,也是人類嶄新政治文明的創造過程。堅持黨的領導這一偉大實踐任重道遠。
大會發言人傅瑩昨天說,像中國這樣三十多年如一日推進改革的國家很少見。這是看遍世界的實事求是總結。然而要讓全社會認同這一點,並對此打出高分,則是另一回事。這需要中國改革的繼續,需要最新改革同輿論期待的良性互動,需要社會圍繞改革性質、目標乃至路徑一系列共識的不斷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