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絕大部分人從改革開放的蛋糕中切到了一塊,是經濟增長的受益者。既然如此,為何一種“無受益感的怨憤”卻彌漫於社會中,問題出在哪裡呢? |
當然,更關鍵的問題出在分配不公上。多重不公的存在,讓實際上的受益者也涌動著一種“相對被剝奪”的郁悶,總是覺得自己未能受益,甚至是受害者。很多代表委員都談到了這一點,比如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說,是分配不公滋生著“錢包鼓了卻心理還不平衡”。
就拿養老金來說,企業職工這些年的養老金其實一直在增長,甚至連續漲了九次,漲的幅度也還算高——企業職工應該是受益者了?可一項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企業職工對增長都很不滿。主導著人們受益感的,不僅在養老金簡單的數字增長,而在於比較。養老金雙軌制的存在,始終讓企業職工感受著看得見的強烈不公。雙軌制不廢除,漲得再高,也很難有受益感。
養老金雙軌制只是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從教育、醫療到住房,福利上的雙軌制和多軌制隨處可見。每每提到社會福利增長,政府喜歡使用平均數字來彰顯發展,可抽象的平均數字能說明什麼呢?“被平均”常常成為人們表達自我擁有與平均數懸殊差異的自嘲。每每提到社會發展的時候,政府也習慣用現實與歷史對比來凸顯進步,可民眾往往不會這樣比較,而是會跟同事、鄰居、同行甚至外國比。
所以,相比數字的增長,人們也許更看重公平的增長。人們的受益感,也來自於公平的規則。還是回到養老金雙軌制的問題,不公平的制度制造著普遍的受害者情緒,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受益者。與機關相比時,事業單位覺得不公平﹔與事業單位相比時,企業覺得不公平﹔與城裡的職工比較時,無處養老的農民工當然有理由怨憤。不同地方的機關之間,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之間,比較中都會產生類似的感覺。一個公平的社會,肯定是一個怨憤較少的社會,因為即使是弊端,也是大家一起公平地承擔。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明知道高考有那麼多弊端,目前卻還力挺高考的原因,是為了捍衛最底線的公平。
應該讀懂人們對公平的期待,確實,中國每個人至今都仍在分享著改革的紅利,我們都是受益者,但贏得民心,還必須讓人們“公平地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