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兩會成為世界矚目焦點之際,對中國新一屆領導層來說,除了為中國的改革發展描繪藍圖外,還要在真實可感的生活上,在食品安全和環境治理上,為民生難題求解答案。 |
民以食為天。吃,當屬民生頭等大事。大陸父母為了讓孩子喝上“放心奶”而展開的“全球掃貨”,華埠讀者為給國內親友寄送奶粉的不勝其擾,香港為了讓當地嬰孩不至“斷糧”的糾結與無奈,更是中國整個食品藥品行業所面臨的不信任的一個縮影。從地溝油、三聚氰胺,到塑化劑、速生雞……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中國人在生活富裕的同時,對食品的疑慮卻越來越大,從原來“吃不起”變成了現在“不敢吃”。
對於一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體,一個能將“神舟”送上天,將“蛟龍”送下海的國度,餐桌上的安全絕非難以實現的高精尖。這背后,一方面是由於企業誠信缺失,在利益驅動下不擇手段﹔另一方面則在於監管不力。因而,這需要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制、合理的法規標准、透明的監督機制、嚴厲的懲戒措施。
當然,和“吃”一樣攸關民眾生存的還有“呼吸”問題。當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發言人傅瑩坦言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帘看一下有沒有霧霾,且准備了兩幅口罩給自己和女兒時,當崔永元以“現在連喘氣都喘不上來了,能回答好問題嗎?”反問時,我們知道,環境問題在引起民怨沸騰之際,更成為今年兩會的最大熱點之一。
猶記得中共十八大報告為億萬中國人描繪出一幅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藍圖。然而今年以來頻發的霧霾天氣,使得人們認識到,到達美麗的境界,必須穿越重重的灰霾。
當然,PM2.5只是環境污染的一個表象問題,它的深層次問題是中國對於產業結構的認知、環保的治理與監控缺乏嚴格的法律和監管措施。因此,治理環境污染要在產業結構升級、完善法律制度方面下大力氣,動真格的,用完整的法律來保駕護航,讓GDP增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同時實現。
事實上,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環境治理問題,都非一個孤立單一的環節,需要新一屆政府頂層設計,通盤考慮,更要有破除利益格局的勇氣與智慧,將百姓訴求、民生呼喚融入政策制定和改革規劃。
或許,這些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都需要時間來從長計議,但至少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止。這樣,我們至少可以告訴那些年輕的夫婦:你們的孩子會有安全的奶粉吃,你們的孩子不會一直生活在霧霾之下。
因此,兩會關注民生,須從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開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也須從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開始。新一屆政府當以此為契機,給百姓以希望,重建民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