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面向“美麗中國”的國家目標,中國任重道遠。 |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 “大氣污染比非典更可怕,”沉睡10年的非典記憶,因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的一句話被喚醒。
“2003年,口罩脫銷、板藍根脫銷、白醋1000元一瓶……”前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李子良回憶起香港經歷非典的情況。
10年后,似曾相識的情景在北京街頭重現:白色口罩流行起來,呼吸道門診患者不斷增多……霧霾天氣從北向南席卷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連日盤桓,去而復返。
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后的第二天,北京再次受到霧霾天氣影響,不少人戴上了口罩。“大氣污染比以前更嚴重了。”全國政協委員何崇元對此憂心忡忡。
實際上,從全國兩會召開之前,關於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的話題就早已是互聯網和傳統媒體關注的焦點。
2003年非典爆發,在暴露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后的同時,也反映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相協調。“非典危機的出現及其深刻教訓,使中國加快了從解放生產力發展戰略向全面協調科學發展戰略的轉變,”著名國情研究專家胡鞍鋼曾這樣評價。
專家分析,非典可能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中國從此次疫情中汲取經驗,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謀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此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一全新理念被視為破解我國發展現實難題的關鍵。
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萬元GD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4倍,工業排污更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
人大會議發言人傅瑩表示:“改革開放之后30多年來,我國經濟是在快速發展,成就非常可觀,但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也可以說是高昂的代價。”
“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大量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何崇元說,經濟短板式發展進一步擴大城鄉發展差距,造成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