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馬立群:將失獨家庭成員納入社會特殊保障

2013年03月07日16:02    來源:中國廣播網    楊沼畔 遲嵩 張亮 王希驥    字號:
摘要:人口學家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按照醫學上49歲生育極限年齡來看,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龐大的數字背后,是擺在全社會面前一個沉甸甸的民生問題。

  原標題:馬立群委員建議:將失獨家庭成員納入社會特殊保障群體

  在兩會期間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齊齊哈爾大學校長馬立群。他建議:將失獨家庭成員納入社會特殊保障群體,完善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重建失獨家庭的精神家園,扶持社會組織形成社會支持力量。

  馬立群委員說,“失獨”家庭指獨生子女因疾病或意外亡故的家庭,是指50歲以上夫婦組成的已經沒有再生育可能的家庭。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獨子夭折或嚴重傷殘,在承受了巨大悲痛之后,他們還要面對日漸年老過程中的多重問題。我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高達7.6萬個,將可能引發一系列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如何為這一群體提供有效的幫助,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待解課題。

  人口學家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按照醫學上49歲生育極限年齡來看,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龐大的數字背后,是擺在全社會面前一個沉甸甸的民生問題。

  2007年8月,中國出台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目前的扶助僅停留在一定的經濟撫恤層面,特別是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中對傷亡、傷殘獨生子女年齡、申領者年齡等都有規定,有部分的失獨家庭不能申請扶助金。可見,對“失獨”家庭的扶助制度並不完善,並未徹底解決失獨群體目前面臨的困境。由政府來供養失獨老人,既是政府責任使然,更是對他們為計劃生育所做貢獻的補償。對於失獨者而言,這是莫大的心理安慰,也是人格尊重。讓失獨者不孤獨,這樣的政策善意亦是對國家責任的一種檢驗。

  馬立群委員建議:

  一是以政策制度為依托,完善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對“失獨”家庭總量進行詳實統計,充分掌握“失獨”家庭的有關實際情況,並據此研究制定或完善相關政策,政府有必要統籌安排,建立專項財政資金。可結合實際,提高補助標准,修改部分不合理政策規定。對那些因失獨而陷入養老困境的,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建立良好的養老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當他們需要入住養老院時,為其優先提供入院機會,另一方面要授權或委托基層組織履行監護義務,為其順利進入機構養老提供便利。另外,對“失獨”家庭可探索建立特殊保險制度,為其增加新的養老支撐點。切實解決失獨老人“老難所養、老難所醫、老難所依、老難善終”的‘四難’問題。

  二是以物質扶助為依托,重建失獨家庭的精神家園。 相關部門應探索建立一種人性關懷體系,特別是在申領失獨扶助金過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文關懷。在心理支持方面應該加大探索實踐的力度,可以通過社會化、項目化的運作,對失獨老人開展心理輔導、家庭創傷治療等,幫助失獨老人早日走出喪失親人的陰霾,重建精神家園。另外還可以組織開展日常照顧、上門義診、助老陪聊、臨終關懷等多元服務,給失獨老人更多的精神撫慰,讓他們的晚年不再孤寂。

  三是以社區服務為依托,扶持社會組織形成社會支持力量。目前“失獨”家庭的精神關懷,主要由民間自發的互助團體來承擔。但這些團體的發起和延續,都有一定的隨機性與不穩定性。有關部門應該多關心失獨互助組織,並提供必要扶持和幫助,形成社會支持力量。引導社區、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關注“失獨”家庭問題,特別是社區應該為“失獨”家庭提供以歸屬感為核心的心理支持。政府應該為失獨老人提供更多樣的選擇空間。依托社區的家庭養老也是一種模式。社區為失獨老人提供齊全的生活設施、娛樂設施和醫護志願者的團隊,讓失獨老人在享受照料的同時,融入社區,進而重新融入社會。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