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元結構”到“三維轉換”
2012年,城鎮化率提升到52.57%,城鎮人口增至7.12億人。
然而,人口城鎮化率隻有35%。在城鄉二元結構下,有多達2億人雖在城市工作生活,卻不是戶籍意義上的“城裡人”。
辜勝阻代表稱之為“半城鎮化”現象。新型城鎮化面臨著農業轉移人口從農村到城鎮的地域轉換、從農業到非農業的職業轉換、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這是個立體的三維轉換。
“很多經濟發達的農村發展水平已經達到城鎮水平,可以把這些地方升格,讓那裡的村民成為市民。”鐵嶺市委書記吳野鬆說,“吸引一批農村精英回來創業發展,將農村的現代化、縣城的工業化程度提升,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蔡繼明告訴記者:“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產業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沒有造血功能,發揮不了城鎮的應有作用,沒有就業崗位,農民變成市民也是一座‘鬼城’。”
“城鎮化還要因地制宜,基礎不適合的地方不能大躍進般地建設,同時要考慮到當地的歷史條件,注重環境保護、文化傳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宋鎮豪說。
宋鎮豪舉了一個例子,清明上河圖顯示,古代的某些區域適合發展城市,如在交通便利的河流沿岸,通過貿易和商品市場聚集人氣,由此逐漸吸引人口遷移來此聚居,從而形成城市。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在古代,城市是商品生產和交易的中心,在近現代,隨著產業的發展,城市還是金融等要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