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王曉明、王春雨)拿不出確鑿証據、渠道不暢成本太高、程序繁瑣漫長……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現象普遍,有的嫌麻煩放棄維權,有的計算成本得不償失,也有人堅持維權、卻屢屢陷入“囧途”。兩會代表委員建議,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重執法、監督、懲處環節,在全社會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氛圍,讓商家不敢再昧良心,讓消費者不再因維權頭疼。
“追回一隻雞,得殺一頭牛”
丁志軍家住吉林省磐石市,在長春市黃河路科技城購買了一台品牌筆記本電腦。回家剛用一上午,明顯感覺外殼越來越燙手,逐漸連鍵盤都不敢再碰……第二天,他帶著電腦返回長春。
商家給出的答復是:感覺電腦熱,是你自己的問題,想要退換必須到指定部門進行檢測,並提供市內三處指定檢測點。
跑遍了三個地方,都是大門緊鎖,丁志軍再次返回商鋪才被告知:今天是周末,檢測點都不上班……
無奈隻能住一晚,第二天再次前往檢測點。檢測人員拿著電腦看了半天,說表面上看不出問題,如果說電腦熱就要拆開看看風扇,但如果拆開后風扇沒問題,電腦也就不能再退換了。
帶著糾結的心態,他又到下一個檢測點,工作人員給出同樣答復。“我把心一橫,拆開,如果查不出問題就認了。”丁志軍說,“結果是檢測人員說,標簽上的生產日期太早,明顯是過期下櫃產品。”
經過反復交涉,商家終於同意退款。在維權過程中,丁志軍住店、路費、檢測費等成本,加起來花了300多元。
從丁志軍的案例看,為了一個幾千元的電腦,花幾百元的費用維權,還算值得。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專職副主委郭乃碩說,在商品房、汽車、網絡購物、金融消費等領域,消費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維權困難、成本高,有時候是“追回一隻雞,得殺一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