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
鋼鐵洪流彼此傾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用成千上萬噸的鋼鐵彼此傾瀉,哪一方人多、坦克多、飛機多,哪一方便取得先機。因此,參戰各大國都建立了龐大的軍隊。最終,反法西斯陣營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徹底將軸心國擊敗。例如,前蘇聯在二戰末擁有軍隊1200萬人,絕大部分是陸軍,裝備火炮10多萬門、坦克1萬多輛、飛機2萬多架。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軍在東線與精銳德軍浴血?殺四年,本土遭受摧殘,軍隊傷亡高達千萬,還能保持如此龐大規模,其動員力度堪稱空前絕后。
美國依靠強大的經濟和工業能力,在二戰中瘋狂“暴兵”,軍隊從戰前的20萬飛速擴至戰爭末期的1200萬,其中陸軍有600多萬、海軍300多萬、海軍陸戰隊50多萬。美陸軍規模不如蘇軍,海軍則空前強大,擁有水面艦隻1000多艘。英國本土人口較少,但依靠印度等廣大殖民地,二戰末也擴充至700萬兵力。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經濟和工業落后,大半領土又被日寇佔領,所以軍隊規模反而較小,國共正規軍總共約600多萬,海空軍更是薄弱。
軸心國中,德軍規模長期保持在1000萬左右,其中陸軍約佔70%以上,其次是空軍、海軍、黨衛軍和勤雜部隊。日本工業相對落后,陸軍正規軍巔峰不過300多萬,不過擁有相對強大的海軍(隻到美軍零頭),此外還有幾百萬的所謂本土防御部隊。
由此可見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特點,首先是兵力數量多,動員比例高,如蘇、德先后動員兵力佔人口比率達到15%至20%,美、日等也有10%左右﹔其次是陸軍通常佔據其中一半乃至3/4。這一時期空軍作為重要兵種出現。以德國為例,作戰飛機幾千架,空軍則多達一百多萬人。各國空軍的指揮體系也不一樣。美軍沒有獨立空軍,而是分屬陸軍、海軍的航空隊。德國則反之,戈林宣稱“凡是有翅膀的都歸我管”,甚至拒絕了德國海軍“建立海軍航空隊”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