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訪者感到焦慮的主要因素有:專業論文的發表(46.1%)、職業外語考試(38.9%)、對評審人員的打點(29.5%)、相關作品提交(26.5%)、相關材料組織(21.0%)等。 |
46.4%的受訪者認為職稱不能有效反映能力水平
職稱能否有效反映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調查中,46.4%的人對此持否定態度,隻有20.8%的人表示肯定,還有32.8%的人表示不好說。
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諶洪果,曾公開表示不參評教授。在他看來,現行評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純粹的量化標准,以發表文章或課題數量為標准,缺乏一些實質性的評價。“比如說,隻用核心期刊和課題級別判斷學術能力是否優秀,教學實踐和創新能力卻不被重視。”第二,外行評審內行。第三,評審機制的“論資排輩”,一些有工作業績的年輕人需要一直等待。第四,會滋生學術腐敗,為了評審托關系、送禮等。
調查中,有36.4%的人表示,評審缺乏監督,會催生腐敗交易。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寧夏區委主委孫貴寶,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現在的職稱評審有一個最大的不合理之處,是“體制內外”不一視同仁。民營企業、非公經濟沒有納入進來,很多海外留學生回國到民營企業工作,職稱一直解決不了。孫貴寶在2011年提出提案,呼吁改進非公經濟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辦法。
現行職稱評審制度有哪些弊端?調查中,55.9%的人認為是“評審體制僵化,各種職業一刀切”,54.5%的人表示是“評審標准不科學,不能反映人的實際能力”,53.9%的人指出“論文成為硬杠杠,變相鼓勵造假”,45.2%的人指出是“外語、計算機要求脫離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