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時政

梅新育:中瑞達成自貿協定將產生不可低估的示范效應

2013年05月27日09:36來源:新華網字號:

摘要:梅新育稱,中國與瑞士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將在多個方面體現出實際意義。

  梅新育(資料圖)

  5月24日,中國和瑞士簽署了結束中瑞自貿協定談判的諒解備忘錄,並宣布建立金融對話機制,這標志著雙方自2010年啟動的自貿區談判基本塵埃落定,離協定簽署和批准實施僅一步之遙。李克強總理在《新蘇黎世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瑞士將成為歐洲大陸和世界經濟20強中首個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國家,其意義非同一般”。

  就中瑞自貿協議的達成將對兩國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及意義等問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了本網記者的專訪。

  新華網記者:中瑞自貿協議的達成后會給中瑞兩國帶來怎樣的利好,李克強總理為何會評價“其意義非同一般”?對兩國的雙邊貿易又會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梅新育:中國與瑞士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意義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首先,這對於中瑞兩國經濟都有直接的好處。中瑞兩國一方是全世界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國,一方是數百年來經濟高度外向的國家,95%的原料、能源和60%的消費品依靠進口,工業產品70-90%外銷。這樣的兩個國家如能簽署公正合理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無疑是雙贏之舉。而中瑞兩國的貿易往來已經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經受住了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考驗。鑒於兩國經濟結構互補性較強而重疊競爭部分不大,相信這份自由貿易協定一旦簽署,不會給兩國帶來太大的調整負擔。

  而且,鑒於中國經濟貿易規模及其增長率遠遠大於瑞士,這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對瑞士經濟拉動作用其實更大。事實上,近幾年中國從瑞士進口增幅不僅高於我國進口總額增幅,也高於中國對瑞士出口增幅。在全球經濟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中國對瑞士出口26.5847億美元,同比暴跌32.0%,是當年出口總額跌幅(16.0%)的兩倍﹔從瑞士進口68.9848億美元,同比下降6.1%,僅相當於當年進口總額降幅(11.2%)的一半多。2011年中瑞貿易更猛增54.0%,其中我國自瑞士進口增長59.7%。今年第一季度雙邊貿易增長94.3%,其中自瑞士進口增長108.2%。相信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保駕”,中瑞雙邊貿易會發展更好更平穩。

  其次,雙邊自貿協定意味著相互承認對方市場經濟地位,作為歐洲大陸和世界經濟20強中首個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國家,瑞士此舉對其它發達國家示范效應不可低估。而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對外經貿平穩發展的意義,眾所周知。

  第三,中瑞自貿協定有助於瑞士成為中國企業開辟歐盟市場的橋頭堡。對於已經擺脫了外匯缺口約束的中國而言,對瑞士貿易的逆差等等並不足以成為需要擺上台面的問題,而且奉行永久中立也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瑞士在歷史上曾經為新中國打破貿易封鎖提供了突破口,現在也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面向更廣大歐盟市場的立足點。

  瑞士是最早承認並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在美國領頭對華全面經濟封鎖的年代,瑞士於1950年1月17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9月14日正式建交並互派公使,瑞士為當時奮力証實自己獨立自主生存發展能力的新中國提供了舞台和窗口。今天,瑞士本國市場雖然有限,瑞士民眾雖然對加入歐盟存有較大疑慮而使得該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大可能加入歐盟,但瑞士已經先后與歐盟簽署了關於人員自由往來、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等七個領域的第一批雙邊協議和涉及利息稅、反騙稅、申根/都柏林協定等九個領域的第二批雙邊協議。特別是2008年底瑞士成為《申根協定》第27個成員國和第3個非歐盟成員國,為中國企業界立足瑞士開辟歐盟市場創造了條件。

  新華網記者:當前,歐盟對我國頻頻發起貿易救濟調查,近期更是對我國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無線通信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在對歐貿易環境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我國與瑞士達成自貿協定有何積極作用,對於我國突破歐盟貿易門檻有何幫助?

  梅新育:盡管瑞士沒有加入歐盟,但瑞士對華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展及其收益,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激勵更多的歐盟國家、歐盟內部更多的人和階層傾向對華自由貿易,而不是貿易保護。

  新華網記者:目前,中國正與五大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其中,已經簽署並實施10個自貿協定。正在商建的自貿區有6個。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推進自貿區原則和目標是什麼?自貿區發展對於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格局有怎樣的意義?

  梅新育:作為全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對外貿易以世貿組織這個全球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為基礎,因為任何一個區域都無法容納中國的貿易量,無法滿足中國的貿易需求,必須立足全球市場。

  在此基礎上,鑒於多哈回合多年止步不前,我們必須通過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一方面側面推進多哈回合沿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進展,另一方面以更快的速度、更深入地推進與特定重點貿易伙伴的經貿關系,實現我們優化對外經貿格局,提高對外經貿效益的目的,同時兼顧戰略安全等方面的利益。

  新華網記者:除中國外,各國都在積極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如美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極力推銷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請問面對當前世界自貿區的發展大潮,我國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而全球區域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趨勢,對於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與意義?

  梅新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全球貿易利弊均有。好處是促進了區域內貿易自由化進程,壞處是始終存在形成以鄰為壑貿易集團的風險。指導思想正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大大提高了區域組織在全球經濟政治體系中的地位,典型如東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指導思想和實踐失誤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則反之,如歐盟始終沒能很好解決貿易保護主義“歐洲堡壘”的問題,使得歐洲在全球經濟政治體系中地位每況愈下。2011年我國一國實際GDP就等於整個歐元區了。

  面對區域經濟浪潮,我們除了應對,更重要的是積極引導,這是我們作為數一數二貿易大國應有的風范。在引導方面,最典型的莫過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充分體現了我們當時決策者的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正是1997-1998東亞金融危機考驗和率先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決定了日本不可避免地淡出東亞區域經濟核心的地位

  在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進程中,我們要注重實效,少談一些宏大卻空泛的目標構想,避開全面自由貿易協定必定難以避開的各色經濟、政治、社會暗礁,集中精力在局部地區、局部領域爭取較快實現實實在在且不可逆轉的進展,更能給當事國家及其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與進步,進而激勵當事國家去追求更進一步的經濟一體化,這種方式,對很多國家而言更為切實可行。(邱小敏)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