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時政

“億元票房時代”絕不是中國電影的成功

2013年06月09日10:41來源:中國青年報字號:

摘要:與歐美乃至印度、伊朗相比,中國幾乎沒有一部片子能在海外主流電影市場獲得認可﹔中國電影生產整體水准依舊偏低,那些能收獲高票房的電影,要麼完全是用錢“燒”出來的,要麼是佔據了檔期優勢。

  中國電影業正跑步進入“億元票房時代”。宏觀數據層面: 5月份內地電影市場總票房突破20億元,這已是今年第二次出現單月票房超20億元的盛況﹔今年前5個月總票房突破90億元,遠超去年內地電影總票房170.73億元的一半。微觀數據層面:今年前5個月有22部影片票房過億,其中僅《西游降魔篇》《鋼鐵俠3》《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4部影片的票房累計就已達32.17億元,陳可辛新作《中國合伙人》上映半月就已拿下4.27億元票房。

  這些抽象和枯燥的票房數據,反復証明“紀錄就是用來打破的”是一句堪稱真理的論斷。誠然,縱觀最近兩年的中國電影市場行情,從單日票房總額到單片票房表現,從單日連續過億天數到單片過億速度,幾乎每周都有多項票房紀錄被刷新。時間回溯到前幾年,那時僅有張藝謀、馮小剛等個別導演能入駐“億元票房俱樂部”﹔而放眼當下,票房過億對有些電影來說隻需一天時間即能實現,有資格組建“十億元票房俱樂部”的導演也早已不乏其人。

  單從數字來看,一度低迷的中國電影行業,似乎已經開啟大發展大繁榮的“黃金時代”——好萊塢進口分賬大片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本土大片日益展現出強勁的票房號召力,《失戀33天》《泰囧》等中小成本電影更屢屢創造票房傳奇。不過,對於底盤不夠強健的中國電影業來說,呼嘯而來的“億元票房時代”看上去很美,其中卻暗含著諸多發展隱憂。

  中國電影如今在票房上的成功,並非電影藝術的成功,充其量隻能視為電影營銷有所提升的一個標志。與歐美乃至印度、伊朗相比,中國幾乎沒有一部片子能在海外主流電影市場獲得認可﹔中國電影生產整體水准依舊偏低,那些能收獲高票房的電影,要麼完全是用錢“燒”出來的,要麼是佔據了檔期優勢。包括去年的賀歲檔“黑馬”《泰囧》、近期票房大賣的《西游降魔篇》以及引發熱議的《致青春》,火爆得都有幾分莫名其妙,它們並不具備成為傳世經典的潛質,甚至有的還略顯粗糙。

  “爛片”當道與“好片”難獲得市場認可,只是中國電影市場不夠健康的表現之一。另一種不健康的表現,在於“億元票房時代”電影類型的極度單一。在善於模仿和跟風的中國電影業,商業片在票房競賽中一枝獨秀,讓中國電影的類型結構越來越失衡。每有一部商業片票房過億,很快就有多部類似電影開拍,最終使得整個電影行業的生產線全面浮躁、冒進。

  越來越多的電影投資者和導演急於跳過億元票房這道門檻,結果卻在無序競爭和盲目跟風之中,造成了驚人的資源浪費。根據國內首家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咨詢”發布的報告,中國電影業生產的影片,每年隻有三成左右能夠與觀眾見面。每年都數百部影片拍完之后,直接被鎖進了倉庫——如今拍電影,從重金邀請大腕加盟到投入天價后期制作費,再到立體式的影片營銷,每一個環節都相當“燒錢”,很多影片都會在半路因為“玩不起”而出局。

  除了上述問題,“億元票房時代”的大片票房競賽,還嚴重破壞了電影市場的健康生態。如今的電影票房,已不再是影片質量的直觀反映,它實質上是投資方和發行方開展資源競賽的結果。《致青春》等影片能在票房上所向披靡,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在各自檔期內都獲得了佔據壟斷優勢的排片率。這些億元級的重磅電影,擠佔了其他中小成本電影原本就很逼仄的生存空間,以它們的慘敗換來了自己的高票房,這對於中國電影的長遠發展不利。

  在一張電影票動輒數十元乃至百余元的時代,隻要懂得包裝和忽悠,票房突破億元大關,確實已不再是難事。但是,無論對電影工作者還是投資方,拍電影都不應是賺“快錢”的投機行為,隻有從虛熱的數字泡沫中清醒地看到問題與隱憂,進而真正提高生產優質影片的能力,才有整個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也才能真正迎來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湯嘉琛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