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3年07月29日15:03|來源:羊城晚報|字號:
羊城晚報7月29日訊 就引起廣泛關注的“父親陪9歲女童練攤遭圍毆”事件,北京西城區政府已成立多部門參與的聯合調查組,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核實調查有關情況。城管方面則表示雙方都有責任,全面核實情況后會依法處理。
城管與小販之間的沖突,似乎總能成為焦點話題。然就此事來說,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調查還在進行之中,各種傳言還未得到証明,但相關各方就已急不可耐地表明立場,得出了各自的結論。
因為涉及未成年人,又有“利用暑假進行社會實踐”的情節,輿論給予這對父女極大的同情。有論者說,“城管扼殺了孩子的‘好作業’”,更有媒體評論稱“偌大城市應當容得下小學生練攤”,不約而同地對城管進行了尖銳批評。政府方面也不甘示弱,“北京西城”官方微博稱,“小編對發生這樣的事深為遺憾。對用未成年的孩子制造社會事件,炒作所謂城管暴力執法更認為應該予以譴責。”言外之意,這起事件乃是一場“預謀”,城管躺著中槍了。
此前有消息稱,孩子父親事先串通媒體炮制了這起沖突。從理論上說,這種可能性並不能排除,但需要事實的支撐。政府官方微博作為權威信息的發布平台,隨意拿未經証實的坊間傳聞說事,不僅有損自身公信力,也容易使事件擴大化。假如政府有証據証明當事人“炒作”,那又何須核實調查,這豈不自相矛盾?
同樣道理,“小學生練攤”很有社會認同感,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判斷這起事件是非對錯的唯一標准。政府方面表示,當時這名女孩在佔道經營,也有自稱目擊者的網友發微博稱,“看到當事人拒絕執法人員的撤攤要求,辱罵還試圖踹車門,其9歲女兒踢打執法人員”。這些細節是否屬實,需進一步証實。換言之,城管的形象固然不佳,暴力執法也時有發生,但這並不意味著“小學生練攤”具有天然的道德優勢。
一些媒體對擺攤父女的關注和聲援,固然是為了表達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強者的憤慨,但卻預設了一個“隻要發生沖突,一定是城管不對”的錯誤前提,政府部門把矛頭指向女孩的父親,意在維護自身形象,但所用的方法不是用事實說話,而是刻意制造一種“陰謀論”的氛圍。看似各有各的訴求,其實殊途同歸,都是為了爭取輿論的支持。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而真相又往往一時難以獲得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到輿論的重要性。小鬧小處理,大鬧大處理,輿論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擁有了話語權。
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因為輿論並不總是正確,更因為凡事都由輿論來裁決,公眾會漸漸失去判斷真相的能力,形成思想的懶惰,甚至會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來引導和操縱輿論。不難發現,在當下社會,對於一些公共事件,“著急下結論”,試圖迅速引起輿論效應,幾乎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病。這固然可能在個案取得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但卻會使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缺乏理性。大而言之,社會的戾氣,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網民的浮躁,都與此有著莫大的關系。(吳龍貴)
(責編:郝偉凡、俊馳)
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