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華商滾動
2013年10月29日13:40|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字號:
金融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包括央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外資銀行和涉外金融機構。從金融體系的現有構成來看,中國的金融體系具有典型的“銀行主導型”特征。這種“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系特征是基於中國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這意味著,從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現狀出發,構建穩定而高效的金融體系,需要以銀行體系為核心和出發點。
不改變“財政決定貨幣”的現狀,金融改革將收效甚微
中國金融業目前由六大國有商業銀行主導。這六家銀行的資產佔商業銀行全部資產的三分之二,工農中建四家銀行每一家的資產佔GDP 比重都超過25%。這個格局使得銀行通過向其他大型國企放貸即可輕鬆賺錢,而這些國企本身又主導著能源、交通、電信和大宗商品等行業。
此外,各級政府對資源要素價格有非常強的影響力,中國的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控制著土地、礦產等要素的價格,並控制著稅收、收費、准入等對經濟和金融活動有著絕對影響力的多種要素。因此,它能將要素價格壓至均衡價格之下,能將利率壓至自然利率之下,從而改變微觀的投資回報,於是信用跟著回報走,中國的財政和准財政活動具有極強的貨幣創生性,這就是經濟學家們常講的貨幣供給的“內生性”,筆者稱之為“財政決定貨幣”。財政風險最后都轉化為金融風險。
中國金融體系的根本缺陷在於:首先,借貸主體均是政府機構(地產融資最終也是轉化為政府的收入)﹔其次,金融機構的高管很多都是政府任命的(官本位)。這導致金融系統資源分配的效率非常差。在固定的貨幣增長目標之下,肯定會把資金更多地分配到體制內軟預算約束體系,支持業績不佳的資產,進而降低資本利用的效率。
除非這兩個現實改變,否則,金融改革將只是以不同名義對現狀的延續。
改革者曾經相信,使外資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及實現利率市場化等改革,將引導更多資金流向民營高科技和服務企業,並且有助於重塑中國經濟。但最后發現,這根本不可能對抗體制的頑固性。2003年以開放促改革的銀行改革,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最后發現隻建立了一個形似健全的微觀治理的“表”,但裡子跟原來一樣,甚至更糟,不然也不會有2009年之后的信用膨脹和后來的影子銀行的繁榮。過去,改革者可能都有某種慣性思維,大層面的改革推不動,因為改不動,所以把門打開一點,更廣一點,起到一個倒逼的作用,這種思路是值得商榷的。
改革者想推利率市場化,想支持經濟轉型,想讓信用資源更多地支持私人部門的發展,但體制的異化作用造就了后來影子銀行的繁榮,將更多的錢送到了平台和地產(銀行逆向選擇),形成“一業興旺百業枯”的擠出效應。
(責編:邢若宸)
金融體系 金融改革 金融體制改革 新經濟因素 三中全會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