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1 09:26:44|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震后,災民想進入房屋坍塌的廢墟並不容易。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垮塌的小學教學樓,三層幾乎成了一層半。 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攝
魯甸地震
六年前啟動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管化學看著自家的房子“倒成一攤爛泥”,有些恍惚。
坐在一堆瓦礫前,他回憶,十年前在魯甸連續發生三次地震,都是淺源地震,“震級不大,損失很大”。他沒想到十年后再遇劫難,這次遇難的人數是十年前一次地震的150多倍。
據記者調查,管化學曾說地震發生在2004年8月10日,距離這次地震差7天整十年。那次震級為5.6級,致4人死亡,594人受傷。
“除了傷亡人數,余下的情況和這次地震都很像。”一位參加當年地震報道的記者說,8·10地震震級雖小,但倒塌民房卻達到18556間,其中多數為土坯房。這一說法在時任雲南省副省長孔垂柱的報告中得以體現。
查閱公開資料可獲悉,早在10年前,國務院就已經明確要求啟動農村村民地震安全工程。而雲南省也意識到,根據國家地震局預測,雲南將進入一個強震活躍期。
可現實是,全省農村民居建設質量普遍較差。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當地官員說,這十年來,為了加強抗震工作,雲南省做了很多努力,政府印刷了《雲南省農村民房建設抗震設防技術導則》,還在2008年全面啟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針對資金不足的問題,省裡提出了“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一點、各部門統籌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群眾自籌一點”,多渠道籌措危房改造資金,這一方案“當時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全省農村民居基本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
可是,沒能等到6年后的“目標”,災難先發而至。
上述官員說,這十年,在地震安居工程方面,省裡決心很大,可效果卻不太理想。
昭通市住建局官網公布的材料顯示,2013年,雲南省級預下達昭通市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任務為5.4萬戶,每戶預撥補助資金5000元。截至去年10月2日,全市已開工45594戶,開工率為84.43%,已竣工4266戶,竣工率僅為7.93%。
當時,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開工率,在此次地震震中魯甸縣隻有59.08%,排名昭通全部11個縣的倒數第二﹔竣工率方面,魯甸縣僅有0.08%,排名倒數第一。
防震減災局:指導百姓建抗震房屋
哽咽、抽動、掩面落淚。聊起土房子和基層農村民宅防震工程,龍頭山鎮鎮長陳國勇哭了。地震讓這位中年男子失去了幾位同事,包括他的副鎮長。
依照雲南省防震體系的構架,這位膚色黝黑的鎮長是整個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上傳下達,推廣、落實、監督防震工程的進展,都是他的職責。
“我們其實很苦惱。”他說,2009年自己上任以來,始終在推廣農村的抗震工程,總覺著上面的政策雖好,可落實到下面總有些接不上。
陳國勇說,根據雲南省和昭通市相關政策,每戶改造房屋的村民可以獲得5000元或1萬元的補助,但這筆錢的使用中其實有困境。
據其介紹,他上任至今,鎮政府下發到村民手中的抗震改造資金每年大約幾百萬元,每戶村民新建房屋,如果按照政府要求加入抗震設施,可獲1萬元。但依照最好狀況,每年能有幾百戶村民得到政府資助,而在龍頭山鎮,等待加固房屋的卻有一萬兩千多戶。
接下來還是錢的問題。上面的補助款發了,可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村民們卻拿不出錢建房。
陳國勇稱,當地百姓防震意識差,為保証專款專用,鎮政府會按照規定將1萬元資助款分四次交給村民,“地基打了給3000,構造柱打了給3000,牆建好了再給3000,等房子基本完工,再把剩余的1000元付清。”
“不是跟你說假話,我們這裡的老百姓真的非常窮,上級政府劃撥的專項資金其實很有限,給要改造房子的村民每家1萬元,他還要弄10萬才能蓋得起堅固的房子。”
當地的一位干部說,這對村民來講幾乎就不可能。“建不起房子,就沒法拿補助,拿不到補助就更加建不起房子,這是個死循環。”
在沒有遇到死亡之前,村民們也都習以為常了。
連日採訪中,新京報記者詢問超過10個村庄的上百名村民,雖然魯甸每年都有一兩次明顯的震感,但很多村民仍然不知道魯甸就在斷裂帶上,更沒想過怎麼去抗震。
魯甸縣民政局局長馬真賢說,之前民政局就發了抗震小冊子,“數量是按照每戶一份印制的,但發放需要借助基層政府的力量,我不能保証每家都有。”
地震“頭七”,龍頭山鎮作為這次地震中死傷最集中的地點,成為雲南省公祭儀式的所在地。公祭時,官員們低頭不語,受災的村民望著廢墟不停地抹眼淚。
公祭后,魯甸縣防震減災局局長周明忠說,要吸取此次地震的教訓,今后防震減災局會在區域內不同地區設置不同的地震烈度劃分,以指導老百姓建造足以抵御地震災害的房屋,“發生地震時,反應到每個山的烈度也可能不一樣,我們下一步要盡可能做區域細分。”
對於周明忠的說法,很多村民都說,太專業,聽不懂。他們隻希望能在政府的幫助下,建起不倒的房子。
抗震設防;竣工;魯甸縣;目標;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