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当年明月:历史最重要的是历史观【2】

2012年09月13日15: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国青年报:通常人们都认为,“80后”、“90后”不太喜欢读历史文化题材的书,但“明矾”(这里指当年明月的爱好者——编者注)里年轻人很多。你刚开始创作时,对读者群有清晰的了解吗?

当年明月:坦率地说,传统文化也好,历史也罢,都是让人比较难以理解的,关键问题是,讲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能保证讲述的内容真的能让人接受。

第一个条件是你要真懂,如果没有真懂,就难以做到以小见大。第二个是你要有讲述的技巧和方式。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不用做市场调查。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关注历史文化,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和条件。你怎么看?

当年明月:那真是谈不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倒是真的越来越困难,要找个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似乎比较渺茫。找就业机会还算比较现实。

中国青年报:“明朝系列”之后,不仅历史书籍热卖,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也多了起来,比如《孔子》等。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当下年轻人的文化鉴赏力如何?

当年明月:历史书籍还没算热,历史题材电视剧倒很多。《孔子》我还没看,听说票房不太理想。年轻人的文化鉴赏力,我觉得总是往上走的,但一个喜欢历史的潮流,应该还没有形成。如果有一天,《史记》的文言文版畅销,才真说得上是人们喜欢历史了。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应该怎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历史和传统文化?

当年明月:年轻人迷上历史,往往不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是因为现实。因为现实太残酷,看上去似乎渺茫,所以才回头看。有一天,如果没人回头看,没人迷茫了,那么历史的作用,就真正地完成了。所以历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适应现实而生。现实需要它们,它们就出现,现实不需要,它们就冷淡。强迫是无用的,吸引也是无用的。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