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汪峰:为音乐,一万小时奔跑

2012年09月27日11:45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能容纳6万名观众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至今还没有见证过任何一位内地男歌手个人演唱会的举办。9月1日,歌手汪峰登上这个舞台,成为打破纪录者。也因此,这场演唱会被外界贴上了“标志”、“里程碑”的标签。对此,汪峰本人倒是淡然,“其实,一个歌手取得成绩的标志,并不在于演唱会的场地、人数,你的作品影响力以及人们喜爱它的程度,才是最关键的。”

从18年前组建“鲍家街43号”乐队,到如今成为摇滚歌手的代表性人物;从最初被人讽刺、误解、曲解,到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汪峰始终保持着一种自省的精神。

“内容部分的强大最重要”

从2010年的首都体育馆,到2011年的国家奥体中心,从同年12月的五棵松体育馆到这次挑战工人体育场,汪峰在两年时间里实现了人气和影响力的“三级跳”。像所有歌手一样,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大场地演出的期待,“虽然看不到歌迷更清楚的表情,但是得到的回应、激励和力量是更加强大的。”

大场地,升级的不仅仅是演唱会硬件设施,更是观众的期望值。“更多时候我在想怎样给歌迷一些意想不到但又必要的东西,而非噱头。我开演唱会一直坚持一点,不管在什么场地,歌迷来了就有歌迷的所得,不是外在的包装,内容的强大才是重点。”

为了内容,汪峰不曾停下脚步。

有人统计:15年的时间里,汪峰完成了9张专辑、130首歌曲、40947字歌词,所有词曲一手包办,平均一年半一张专辑的创作频率;他获得过18首年度金曲、10次最佳专辑和29次“最佳男歌手”……汪峰保持着当下摇滚音乐界少有的高速与高频。

“这是一颗强大的心,长年累月地坚持不懈。”汪峰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写歌的原始热情,“我就是想写歌,想表达自己,难受了写歌,高兴了写歌,别人欺负我了写歌,有人欺负另外一个人了我也要写歌。创作,对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和吃饭一样正常。”

偶然间,汪峰从一位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万小时理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当你本人对所从事的这件事情专注、累积到超过一万小时,那么你一定会达到一流水准。汪峰将此奉为,“我只是在音乐上花的时间更多,就像一位科学家花一万小时做实验,一名运动员用一万小时在奔跑那样。经过了一万个小时,每个人取得的成绩不一样,我呢,渐渐看到了成果,我一直在沿着心中设定的轨迹在前行。”

“创作瓶颈是自我设置的”

汪峰清楚地知道一点,“一名歌手不可能一直处于巅峰,总会出一些不理想的专辑,然后忽然又有一张极其出色的专辑,然后又回归平静,周而复始。重要的是,应该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永远等待高峰。依靠等待,那个高峰永远不会到来。”

对自己的创作,汪峰表露出一种有些自我的自信。在记忆中,惟有《春天里》的创作,让他体验到了“瓶颈”的痛苦。“我老是觉得应该有一首歌能够对《信仰在空中飘扬》这张专辑做一个总的涵盖,但又不像《信仰在空中飘扬》这首歌那么形而上,有那么多意向和诗歌化的色彩。我希望这是一首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歌,但当时就是写不出来。”汪峰说。

与停滞、逃避相反,他选择了反思。“我发现我对自己当初做音乐的初衷有点忘了。为什么我在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写歌热情?原来,支撑一个歌手从最初走到现在的,是种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原始热情,这才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自省中,汪峰突然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那就是讲述一个人如何一路走来——《春天里》诞生了。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