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城市居民调查得出“幸福总在二线城市”结论【2】

2012年09月28日14:25    来源:新华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幸福在别人,他有我没有?

为什么二线城市会成为最幸福的地方呢?北大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专家何建新分析说,二、三、四线城市生活得更坦然,也与这些城市正处于上升期有关,比如人们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较低的通胀水平、相对合适的城市拥挤度等,都会让人心生满足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城市居民在普遍享受着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福祉上升的同时,也普遍承受着社会发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给自身的压力。《中国20城市居民幸福感研究报告》说,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甚至非常幸福,但是相对幸福感却不足。

这是什么意思?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张红菲告诉记者,这次的调查他们采集了两个指标:一个是绝对幸福感,满分10分,不对幸福设任何解释,让采访对象给自己打分,结果74.1%的人群给出了7到8分,承认自己是幸福的。另一个指标是相对幸福,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的话解释,“幸福就是你的邻居没有而你有”。结果,同样是这些被调查对象,感到幸福的人立刻跌到了38%。

“强调是你的邻居而非别人,这种比较更加看得见摸得着,也更有可比性。”张红菲说,“我们在很多城市召开了座谈会,一线城市的感觉是,富裕无上限,成功无边界,会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所以很难有幸福感。这种落差在二三线城市不会这么明显。”

自己看不见的幸福却是别人的梦

几年前,“幸福在二线”的观点,曾促使一批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可是不久,又出现了“逃回北上广”的潮流,原因是中小城市的平庸和固化、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以及上升空间有限等,让见识过大城市风格的人难以适应。

“传统的幸福感与现代化是矛盾的。现代人面临着在发展科学技术背景下如何追求幸福的困惑。”孙立平说,相对封闭、生活安逸的社会幸福感更强,但是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意味着把人类的欲望伸向更广阔的空间。调查显示,在相对封闭条件下,不丹成为全球幸福感最强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电视、网络传入后,那里的幸福感下降了。既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又要追求心灵的满足与幸福,这是现代人对生活中平衡二者矛盾提出的新要求。

记者想起不久前在淮安遇到的济岳、济岌亲兄弟俩,济岳学通信,从南京毕业后去了深圳;济岌学水利,在北京读完大学去了浙江丽水。记者问他们觉得谁更幸福?哥哥羡慕弟弟:“我买了一套小公寓,以后多少年都是房奴,现在最担心公司裁员。弟弟在国企工作稳定轻松,生活安逸。他比我幸福!”弟弟说:“哥哥的工资是我的4倍,我除非拿着他的工资买房,才可能轻松,现在还不是一砖一瓦地攒钱。而他的事业、他的视野、他接触的一切,将来还是我孩子奋斗的目标呢。我哪有他幸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也许就是现代都市人寻寻觅觅的幸福。

所谓“幸福在二线城市”是不是也是一线城市居民所看到的“别人的风景”呢?负责20城市幸福感调查项目的北大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王虎对记者此问不置可否。他表示,目前关于幸福感的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有限,选取的人口样本更有限,而且幸福感是很个人化、主观化的感受,恐怕任何报告都无法让所有人群认同。“生活在别处”,幸福在别处,也就没什么奇怪了。(记者 廖卉)

(责编:王昕)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