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王立群:对得起观众和历史

2012年10月12日16:34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从《汉代风云人物》到《王立群读史记》,有着扎实史学功底、讲话又不失幽默犀利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举成名,同时也是“百家讲坛”上收视率最高的主讲人之一。随着“读宋史”系列的热播,王立群前不久出版了他的新书《宋太祖》。

日前,王立群携新书来到上海签售。签售会原定于下午2点开始,1点刚过,上海书城2楼签售台前的队伍便已经排到了电梯口。在读者们热情的催促声中,王立群早早地从休息室走出来。看着绕了几圈的长队,记者问他,打算签几个小时?王立群说:“不知道。但就算再晚,我也要为每一个读者签名。 ”

为宋代“正名”

记:新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用传记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讲解赵匡胤“反腐倡廉”和“改革”精神。宋太祖其实是一位因研究界研究不够深入而“被委屈”的帝王。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著作中曾分别提到宋代出现的积贫和积弱。这本是两个方面的话题,可是我们的历史课本却将这两个词拼在了一起,令学历史的人只记住了四个字——积贫积弱。于是以后提到宋代,大家就会从这四个字解读,认为这个朝代有很多的问题,从而对宋太祖有所误解。这是对历史的阉割。这本书除了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之用外,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记:能讲述下创作过程吗?

王:三年前我就开始研究“读宋史”系列的资料了。“百家讲坛”之后,我又再次对稿件进行了整理。 “百家讲坛”的录制与这本书的创作基本同步,大致可以分为看、写、缩、讲四个步骤。所谓看,就是看原始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这是最重要、最耗时间的一步。我把原始文献分为三级: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一级文献是可信度最高的文献,比如《资治通鉴》《宋史》这类,我的书和节目讲稿中有 90%以上的内容是根据一级文献写的。二级文献是诸如各类宋代笔记等可信度稍差的文献,我的作品中会偶尔用上一点二级文献。三级文献是《宋史纪事本末》等可信度不高的文献,这类文献都是作者糅合了多种历史资料并经过自己再加工所得,可信度最低,我在创作时绝对不会用到三级文献。“看”之后就是写稿子。随后是“缩”,电视讲坛不可能照着稿子一字不差地念。而且我眼睛不好,每篇讲演稿都有约1万字,密密麻麻的5号字打印在纸上,根本看不清,所以我把它压缩成两千字左右的提纲。前四步都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步“讲”就水到渠成了。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