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就想,这部影片的成功对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主旋律影片不能再拍成简单的歌功颂德了,影片中的英模也不能再脸谱化了,这样反而会削弱影片想表达的主题,倒不如从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故事讲起。《冰雪11天》就是我们实践这一想法的一次重要尝试。
记者:作为中宣部确定的10部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影片之一,《冰雪11天》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冬天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的大背景下,根据广州火车站公安民警成功疏散几十万春运旅客的真实事件改编。这样一个现实题材,尤其是公安题材,在拍摄上一定有不少困难。是什么让您看中这一题材的?影片又是如何讲述老百姓的情感和故事的?
于冬:创意的初衷是我们跟广州市公安局有关人员的一次深入谈话,他们想拍摄一部广州公安题材的电影。中国电影史上,广州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公安题材影片,《羊城暗哨》、《秘密图纸》等,在当时都很轰动。我想,我们今天的投资规模、制作水平,一定能拍出比当时更好、更受欢迎的影片。
此后,我们看了很多关于2008年春运的素材,并被深深感动。这么多人要赶在除夕这一天回家,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乡情和亲情,自然也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这一切,都让这个题材具有了电影的可操作性。《冰雪11天》表现的是过年回家的普通旅客和普通警察之间的故事,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却能最准确地表现中国老百姓当下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在那个情境中,老百姓想要尽快回家,警察能做的则是保障安全和耐心陪伴,而警察又何尝不是普通人?何尝不想回家?所以,这部电影的宣传语就是“有一种坚持叫想家,有一种温暖叫陪伴”。
记者:主旋律影片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与商业类型片还是有一定差距,您认为怎样才能提高主旋律影片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让主旋律影片成为观众喜爱的影片?
于冬:长期以来,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宣传和发行都存在一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创作到宣传、发行,都要学习并借鉴商业类型片的操作模式。
以《冰雪11天》为例,在创作上,我们在影片中加入了较多的商业元素,自然灾害、小人物的故事、爱情元素等,让影片好看、动人。我们还使用了一些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演员,主题歌、预告片也完全按照商业片的模式操作。在影片宣传发行上,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策略,用市场化手段积极推广,同时进行包场观影、组织观影、影院会员优惠观影等等。
我们这次做了一个尝试,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对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和发行做一些有益的推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让观众主动观看影片,而不是让影片在影院排片表上做所谓的“一日游”。
在这个商业电影云集的市场上,把主旋律影片拍得好看,能让观众主动接受,是所有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者与拍摄者的夙愿。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创作上确保影片品质精良,在宣传发行上采取更加积极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主旋律影片也一定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