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国际对话、接轨,是中国高校的追求和发展目标。而对话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大多来自对国内和国际大学教育的比较。 |
与国际对话、接轨,是中国高校的追求和发展目标。而对话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大多来自对国内和国际大学教育的比较。而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经历并对比中外教育的留学生们。他们有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浸染和感触,也最能够说出发生于中外大学课堂上的不同。
中外高校的差别很多,就具体教学和教育效果而言,高校课堂能呈现出本质性差别。近日,光明日报记者与几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交流中得知:他们在国外高校,印象最深的还是与国内高校很不一样的课堂教学。而这,正可以再次对比我们自己的大学课堂,而且是从学生的角度,找出最直接的差别,或者说差距。
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Susan Li(亚利桑那大学,2007届毕业生)
我认为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对人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在习惯了国内“one fit all”的教育课程(意即:一套固定课程设计用于所有学生。编者)之后, 来到美国的大学,我首先面临的就是对自己课程的选择。我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建议,但是自己永远是做最后决定的一个。自己要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在课堂上,教授问的最多的是,“Any questions?”(“还有什么问题吗?”),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批评性思考和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正是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让我们把对未知领域的了解推向前进。而自由宽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一定有利于这些特质的培养。
胡原(佩斯大学商学院MBA战略管理方向二年级在读,2012届毕业生)
我感觉最大的不一样不在知识本身,而是在两国教育中老师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中国,获取知识主要通过记忆、做题,这些比较被动的方式。而在美国的大学,学生被用各种方式激励着进行更多思辨、讨论、研究、实践,这些对知识的重建过程帮助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用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可想而知,是“活”的,有分量的。
强调学生主动,鼓励选择
孙浩瑛(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工程系,2011届毕业生)
美国的教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和自由,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寻找自己的爱好。比如她的高中生,课程很少,下午和晚上并没有课程或者自习,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俱乐部、体育运动等课外活动。而学科教育本身,也给予学生更多灵活性,在众多不同课程可供选择的同时,也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深造的机会,在某学科有天分的中学生甚至可以在中学期间选择大学课程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