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0日,86岁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永远告别了他深情依恋的生活、情寄一生的话剧舞台。 |
多年以后,童道明还记得于是之的名片。“我们见惯了名片上一长串的各种头衔,而于是之的名片上则只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既没有用国家一级来标明,也没有他当时担任的中国剧协、北京剧协的领导职位。他心里最认同、最自豪的还是演员这个职业。一个演员具有自己的风格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做一个像于是之那样既有风格又有风骨的演员却是很难很难。”
很多人依然记得1992年7月16日,集北京人艺所有老艺术家于一台的话剧《茶馆》最后一场演出。台下观众,有人打出“戏剧之魂”的条幅,泪眼相送的人们喊出“永别了,王掌柜!”
做院长
“新剧本不通读两遍,绝不肯提意见”
令林兆华、郭启宏、李龙云等导演、编剧、剧作家念兹在兹的,则是作为北京人艺常务副院长的于是之,对于青年戏剧人的扶植、对于戏剧艺术的尊重。“他是我的恩人,没有于是之、英若诚、刁光覃,我就不可能成为导演。”林兆华说,于是之重视剧本创作,对于青年戏剧人的探索也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支持,这让他感念至今。
不止是林兆华,剧作家郭启宏与人谈及北京人艺,也必然离不开于是之。“他是行家,是表演艺术家,也是作家,即使成为剧院领导,也没有官气、官僚作风。他最反对的便是‘抓’创作。他说,好作品不是领导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一个新剧本,他不通读两遍,是绝不肯向作者提意见的。提意见的时候,他也从不在原稿上修改,而是用铅笔做出标注。保护和尊重作者,到了这种地步。”郭启宏说。而李龙云也在怀念于是之的文章中郑重写道:“于是之是一名演员,一名以演戏为生知名度很高的演员。在我看来,于是之的价值除去他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外,主要是他的人格和他感受过的那份痛苦。”
在那篇著名的《一个演员的独白里》,于是之曾谦虚地写道:“我没有受过专业的基本训练,声音、形体的可塑性都是极有限的。生活的库存,我十分狭窄。对本民族的戏剧传统,我只是杂乱地读过一些剧本和有关这方面的书,并无真知……”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副经理丁晓星在网络上发了张有“王府井大街22号”标牌的北京人艺黑白老照片,她哀伤地写道:“老掌柜,谢幕了。他是我们心中的旗帜,他的精神与人艺永存。” 制图: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