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研究文物保护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裕兴认为,原址保护能最大限度避免对文物的伤害,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所谓原址保护其实就是在原址上兴建博物馆。周裕兴说,以瓮堂为例,瓮堂规模小,保护得又相对完整,因此很适合建成博物馆加以保护。建成博物馆后,瓮堂会停止运营,其内部设施和整体构造就能避免受损。 |
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
——南京3座文化地标的3种不同命运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承载着城市文明的地标成了最大受害者,有的被钢筋混凝土湮没,有的改头换面成了商业噱头。城市中的文化地标究竟还有多少在发挥“余热”,它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3座地标,3种命运
在古城江苏南京,有3座文化地标,分别是:隐藏民间600年的明朝瓮堂、幻化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江宁织造府、民国鼎盛时期的文化象征——大华大戏院。
关于瓮堂,有个动人的传说。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抽调大量民工修筑城墙,得知民工整日汗流成河,朱元璋决定为民工修建澡堂。瓮堂的瓮形结构很是人性化,不仅能聚气保暖,还能让水珠沿瓮壁留下,不滴到人们身上。美丽的故事口口相传,瓮堂也沿用至今。然而,连日来关于瓮堂要拆除或修建博物馆的消息传遍南京城,祖祖辈辈都在瓮堂洗澡的老南京人心揪成一团,生怕哪天这座古迹湮没在城市建设中。
与瓮堂的平凡亲民不同,江宁织造府则是万众瞩目的宠儿。自1984年考古专家发现其遗址以来,重建江宁织造府的声音便不绝于耳。1992年南京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斥资7亿元的重建项目确立;2004年,两院院士、建筑大师吴良镛确立复建方案,亲自操刀设计;2009年,江宁织造府再造工程完工,但建成即进入空关期;今年江宁织造府更名为江宁织造博物馆,并于2月7日开馆,春节期间对公众免费开放。至此,这个历时10年、以保护江宁织造府遗址为由的重建工程终于竣工。
相比于这两座文化地标的或拆或重建,大华大戏院安稳不少。1936年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能容纳1800余名观众的大华大戏院一建成就吸引众多商贾名流亲临捧场,影院内12根大红柱子尽显恢弘气派,空调、真皮坐椅尽显豪华,开业那天京剧大师梅兰芳现场演出,半个南京城的人跑来一睹风采。到上世纪90年代,戏院因设施陈旧日益衰落,但依然在使用。为恢复其风采,2010年11月,大华大戏院开始修缮,今年5月,这一独具民国风情的影院将重新开放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