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3月1日文章,原题:大部制改革 稳中求变 被视为3月全国两会“前奏”的十八届二中全会2月28日落下帷幕。正如外界所料,会议除了通过新政府领导人选建议名单,还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传说中的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已箭在弦上,而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推进,已成舆论关注焦点。
去年以来,中国从民间到官方,自下而上凝聚起改革共识。一时间,有关“改革”的呼声高涨,但何时改?怎么改?却是摆在中国新执政者面前的难题,需要一道道去破解。
国务院机构改革无疑是一系列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自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后,各界对此便充满期待。经历了5年的探索、总结、反思与争论,有关大部制改革终于再度提上日程。
这次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3次国务院机构大的调整。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中国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既得利益格局的掣肘,令中国新一轮改革有些举步维艰。特别是民众期待的真正突破尚未出现。因此,这次大部制改革也是对中国新领导集体的一次考验。
尽管改革的具体方案尚未公布,但外界对此形成的基本共识是:不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拆分、合并部门,而是以“微调”的方式“稳步推进”。但求稳不等于不变,相反,这次改革还要更深地触及核心,重点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推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简单说来,就是“稳中求变”。
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博弈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因而,也需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地推进。既不要因“稳”而停止改革,也无需“为改而改”或急于求成。
此外,大部制改革必须触及核心。大部制的核心是什么?仅仅是部门变大、精兵简政吗?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是进行职能调整,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如果说5年前的大部制改革掀起第一轮政改风暴,以框架式的改变树立了“大部”意识,那么今天中国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仅有外在框架还远不够,必须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避免“穿新鞋走旧路”。
不可否认,推进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但中国30多年来在改革上积累了经验,而今,新一届领导层在凝聚成改革共识、明确改革目标后,将政治勇气与智慧转化为政治决策,释放改革红利,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