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各岛礁上的房屋也很朴素,如鸭公岛上的民居(摄影/查春明),这是当地较为常见的建筑,渔民们喜欢利用岛上的珊瑚石建造房屋,虽然也保持了本土风格,却略显破旧、杂乱。
因此,我觉得马代的一个个珊瑚礁小岛被誉为“天堂”,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热带海洋的气候、美艳的水色、极高的海水透明度、银色的细软沙滩、多样的海洋生物、绿色的海岛植被,还有一样极重要的东西,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调适。“天堂”是人的天堂,是按照人类对理想居所的设想,在自然提供的环境中精心构建的。天堂里要点缀恰当的与环境和谐的人类居所和在其中活动的幸福的人。
中国的三沙也具备成为天堂的基本要素
马代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群岛,这次马代之行,我到了北部和中部,还越过赤道,到了最南端的阿杜环礁,这样就使我能够将马代与中国的三沙进行一番比较。
我想知道的是:那些让马代成为“天堂”的要素,三沙有没有?三沙有无可能成为“天堂”?
比较的结果是:让马代成为“天堂”的那些自然要素,我们的三沙都有。就气候而言,三沙与马代一样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就生态系统而言,二者都是热带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三沙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丝毫不比马代差;三沙的热带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也一点不比马代少;三沙的沙滩与马代一样的洁白,一样的细软。
是的,我们得承认:马代珊瑚礁的总体规模比三沙大,露出水面的岛屿数量比三沙多(马代有1000多个,三沙仅几十个),陆地面积也比我们大(马代的陆地面积近300平方公里,三沙的陆地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左右)。虽然我们的陆地面积小,但是三沙市的珊瑚礁有一个特点:“干出礁”面积巨大。“干出礁”即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海面的珊瑚礁盘。比如黄岩岛,高潮时仅有一块3平方米的石头露出海面,低潮时却有150平方公里的礁盘露出,永暑礁等礁盘也都如此。
三沙还有一个特点:覆盖一层浅水的暗礁巨多、面积巨大。譬如中沙群岛,坐落在一个长约140公里,宽约60公里的巨大礁盘上,但是这个巨大的礁盘即使低潮时也淹没在水下。南沙群岛也有许多环礁是水上一点点、水下一大片。我给这种珊瑚礁起了一个名字:“覆水领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