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不能贸然进行
在笔者看来,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制改革不能简单地一并了之。以工信部为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董礼胜曾表示,虽然工信部是一个大部,但是在部内,各个部门还是分着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各个省市的工业部门和信息化部门表面上合在一起,内部则各自独立,“大部制,现在变成了简单的部门之间的合并,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设立大部制,就是为了提高政府效率,这种现状有违当初设立大部制时的初衷。”
事实上,早在工信部成立之初,就有人表示了担忧:装备制造产业要发展,“多头管”或“无人管”的传统工业要统管,三网融合要推动……在这些“杂务”之上,如何运用政策之手,将大工业与信息产业融为一体?
曾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在2010年卸任时表示,改革“仍然在艰难地爬坡”,并且希望继任者,“决不能半途而废”。工信部接任者苗圩也表态,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调研工作正悄然展开。由此可见,大部制改革并非一并了之这么简单。其实,在合并部委的背后隐藏着事权下放的含义。只要政府部门仍然紧抓审批,把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再大的部门也不够用。大部制改革若想搞好,要害在于下放事权,开放审批,让市场更多发挥自身作用。
显然,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进行职能调整,政府的职能要调整到政府该做的那些事上去,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去。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社会的新型关系。在大部制改革中,部门调整是“表”,而政府职能改革是“里”。如果没有政府职能改革,大部制改革就变成了部门合并、人员调整的游戏了。
国内学者竹立家也曾表示,大部制改革应该突出三大目标,首先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即政府该管的就管,不该管的就不管;其次是降低行政成本;第三是向社会分权,实现社会的共同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干以胜也表示,政府职能不调整,难以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另外,大部制改革要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但这并不等于精兵简政。中国是大国,人口多、问题多、事情复杂,因此大国政府必然不是个小政府。有些部门就要强化,如环境资源保护、食品安全等;而另一些管钱审项目的事情则需要简化。
有参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人士表示,大部制改革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机构,逐步加以取消、合并或转型。在大部制中,部门边界应该越来越清晰,政府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也应该提高。并不是简单的将某几个部门并在一起,也不是说政府部门越大越好。大部制改革最让人担心的是,虽然部门合并了,但政府职能没有调整,反而需要建立新的协调机制。
总之,大部制改革是中国迟早要做的事,提升政府效率也是长期方向,但这一过程要逐渐来,而不是贸然地全面上马,激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