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年来,“三公经费”预算数字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公车部分的数据变化凸显该领域改革停滞不前。此外,由于公开的数据缺乏细化,导致监督缺位 |
预算约束亟待强化
此次财政部公开“三公经费”的方式,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竹立家认为,中央各部门部门预算与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同步公开,更有利于公众了解“三公经费”预算情况,从而更有利于监督。
但他也指出,无论是财政部公开的数据,还是各部门各自公布的数据,大多缺乏相应的细化数字。这被戏称为“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被诟病为“一笔糊涂账”。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财政部官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认为,“预算不够细化,约束力欠缺”。
从2012年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情况看,中国地震局、中科院等七部委首次公开部门人数。此前,该数据因未被强制要求公开而一直无法为人所知,导致所有的数据均显笼统模糊,无法测算人均费用支配量。
而在另一方面,“三公费用”公开之后,没有哪个部门曾就公众质疑的问题予以答复,这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公开”显得没有意义。
在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当中,中国气象局公开的信息最为翔实。除了基本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分项说明外,还给出了支出决算与支出分级决算饼状图,以及车辆平均购置/运行支出等未强制要求列明的数据。对于2012年“三公”预算高于2011年决算的原因,也在报告中作出说明。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家工商总局的当年决算报告中,用了11页篇幅历数当年管理工作的成果,而涉及“三公经费”公开的部分只有3页,其中表格占一整页,实际数据仅一行。
正因为数据模糊且不够细化,使得预算缺乏约束。“现在政府的奢靡之风过于严重,实际发生的‘三公经费’比数据显示的可能要大得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直接将问题归咎于软弱无力的预算约束。正因为缺乏约束,许多“三公消费”不以财政拨款经费的名目支出,而选择其他方式。
除了进一步细化预算,还要真正做到如李克强所强调的“让老百姓看得懂”。竹立家认为,最有效的路径莫过于“老生常谈”的民主与公开。“民主”,即涉及各级人大如何发挥作用问题,“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应严格、科学和有效”。而“公开”,则涉及预算公开的层次、范围和平台。
民主与公开原则,是未来改革的有效切入点。“必须尽快入法,并强制落实。”竹立家说。 本刊记者/赵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