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0日07:21来源:央视《新闻1+1》字号:
摘要:很久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倡导公务用车最好是使用本国的自有品牌,但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趋势到今天我们并没有看到它完全形成。 |
(电话采访)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青:
要采购的话尽量采购本土的品牌。从目前的这些数字来看,还只是一个过程,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我个人判断是会在所有的公车里面,自主品牌估计占10%左右,当然这个是要有一个过程。
解说:
2012年2月24日,《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出台,这也是首次将绝大部分合资车型排除在外,入选的412款车型几乎全部为自主品牌。但是目录自征求意见稿公示后至今未生成正式文件,无疑公车采购自主品牌汽车遇到了多方阻力。
叶青:
确实是面子的观念在作怪,同样是车,如果能坐一个外国的品牌车那就不坐一个本土品牌的车。再一个方面就是在质量上、安全上好像有什么问题,总觉得不太放心。
解说:
而现实中,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也已经做好了准备。长安汽车新闻发言人江爱群就表示,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从产品、技术以及性能上来说,都不比国外差,目前急需要培养自主品牌形象。实际上国外很多国家公务车都是用的国内自主品牌。
董倩:
说到公务用车,当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国产的品牌做公务用车,因为当时我们没有进口的品牌。我们的选择也非常少,只能用自有的,比如说红旗、上海等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们采取了一种以市场换技术,渐渐有了合资的品牌,比如说一汽的大众、奥迪,还有上汽的桑塔纳等等,这样合资的品牌车也越来越多成为政府用车的主力军。这都是以前的一些现象,但是这些年随着我们自由的一些品牌,比如吉利,还有奇瑞,他们的品质、他们的品牌应该说丝毫不亚于这些合资车。但是我们的公务拥车在采购的时候,并没有把目光更投向他们,这是为什么?就像刚才短片中叶青,他是前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是连续多年在关注公车的问题,那么他说了一个数字,就是自有的品牌在这个公车的采购里面不到10%这样一个数字。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连线汪教授。汪教授,我们查到了这样一个政策,1989年的时候,中办、国办就规定,说是从1989年以后各部门都不准再购买进的小轿车了,甚至连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成员,还有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都必须一律使用国产车。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没做到呢?
汪玉凯:
我觉得这个原因可能还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观念层面上,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完全转过来,特别是当外国品牌汽车大面积进入中国以后,而且是中国合资的,所以很多官员认为追求成本土产的车,无所谓外国和中国了,观念上没有改变,所以说很多还是沿袭采购外国品牌的车。第二个,我们汽车工业本身发展历程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达到比较高的水准,才能和国际品牌竞争。
董倩:
但是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们要给国产汽车品牌一定的时间,我们给的时间,现在比如说像吉利、奇瑞这些已经出来了,那为什么我们仍然不去更多的选择他们呢?
汪玉凯:
对,这就是观念上的惯性,这个惯性是非常强大的。再加上很多官员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是不少的,都喜欢坐外国品牌的车,档次高一点的车,出现很多是高配的等等。再加上我们的制度本身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和实施,实施的本身也不是够好,多种原因造成这样一种格局。
董倩:
汪教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德国商报》的一个评论,很有意思。他这么说,他说“中国官员今后不坐奥迪,并不表明新的民族主义。中国公务车国产化改革不过是像世界其他各国一样‘正常化回归’。公务车是中国政府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欧美车企应适应这种正常化。”的确,这是一种正常化的回归,但是这种正常化的回归,我想不仅仅是指用车方面,恐怕在心理上也是一种正常化的回归。
汪教授,我们继续往下关注。
解说:
去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就把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这样的要求列入其中。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陆续出台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一直以来被公众厌恶的公款吃喝风也在随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某餐厅企业负责人 宋晖:
二楼有一二三四五六七,七间包房,你可以看到过去七间包房在这个时候可能是全满的,那么今天你看一间两间三间四间全部是空的。
解说:
两天前,《人民日报》公布了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八项规定公布以来,七成网友认为公款吃喝有改观。对于您所在地区的党委、政府在公务接待中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方面有何变化的问题,有51.6%的受访者表示有所遏制,还需进一步落实。有23.1%的受访者认为大幅减少,效果比较明显。
除了公款吃喝,公众也将目光投向了公车,在网络上随手拍公车的图片越来越多,而各地政府部门也在八项规定出台后,对公车也有所行动。2012年12月,甘肃省常委会决定,从省委常委做起,率先转变工作作风,要求常委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同样是在去年12月,湖南省委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其中指出,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禁豪华装饰公务用车,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此外,宁夏、新疆等地也都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领导人传承公务用车,需选择国产自主品牌汽车。今年5月,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今后原则上国内产业已经成熟的产品即不得再采购进口产品,中央单位要带头采购本国产品。在外交部长换乘红旗车的消息被发布后,也有媒体报道指出,上海汽车集团最近刚刚和全国海关总署签署了150辆荣威W5的采购协议。一系列的举动让舆论除了对公务车国产化的未来开始展望,也有报道认为,这将改变干部的形象、促进廉政建设。
董倩:
客观地说,公车国产化应该把它看成是公车改革的一个开始。就像《爱尔兰时报》今天有这样一个评论,他说“中国政府选用国产品牌公务车的想法,其实并不只单纯为了支持国产品牌。高级公务车在中国一些老百姓眼中被认为是腐败的象征。”
那么部分公车我们做到了国产化了,相应的跟进又应当如何配合?继续连线汪教授。汪教授,您怎么看外国这样的一种评论?
汪玉凯:
我觉得刚才德国的这段话都很真实的反映目前公务用车国际的规则。一个国家如果有同等水准的车,能够满足公务用车的需求,它绝对不会采购外国的。这不仅仅对一个民族产业本身的保护,也是对于国家尊严的体现。我觉得“三公”消费一直是中国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问题,每年公务购车大概在一百万辆左右,每年花掉将近一千亿人民币。过去80%-90%的公务用车几乎都被外国品牌所占领,这个现象是非常不正常。所以我觉得我们未来在公务用车改革方面,不仅仅要关注公务用车的超标配置或者是不恰当的使用,首先是关注我们的采购。所以要按照扶持民族产业、扶持低碳产品的思路,按照国际的规则来加大对民族汽车采购的力度,这样才能够逐步地使国产品牌能够在整个公务用车市场上占比较大的份额。
董倩:
汪教授,您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实际上公车国产化的改革是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改革比较简单,相对容易推行,因为轿车舒适度可以替代,比如说不用国外的品牌了,用国产的品牌,舒适度可以保障,但是难以保证的是我们要把它真正改掉的是什么,就是让它不怎么舒服,这才是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把不能用公车用的这么舒服了才是改革的目标。您觉得公车使用国产化,对这个目标会有什么作用,请您简短的说。
汪玉凯:
我觉得公车使用的国产化,应该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扶持民族产业,甚至也能够培育我们这种新的理念,如果都坐国外品牌车,高高在上,确实容易和公众造成一种隔离感。如果都尽量采购国产产品,如果这个产品能够广泛使用,我想拉近了公众和官员的关系,也实现中央现在讲的“四风”,比如奢侈、享乐这样一种不正常的风气也有很大的改观。
董倩:
好的,谢谢汪教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关于公车改革的一些内容。在节目的最后还是像以往一样,我们再做一个提示,《新闻1+1》为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就业·有位来这样一种可能性,希望给大家找到更多的工作。现在每天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新增的工作岗位很多,最后希望您多关注这个节目,也许您会找到满意的工作。
(央视《新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