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07日13:15|来源:《环球人物》杂志|字号:
2013 年12 月6 日,傅志寰在欧美同学会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傅聪摄)
1957 年,傅志寰(中)在莫斯科和苏联同学合影。
1998 年,傅志寰(前排中)在行驶的列车上指挥提速试验
2001 年,傅志寰(左三)在青海秀水河附近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
2013 年12 月26 日,2014 年春运尚未开始,旅客就已经挤满了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
核心提示:前铁道部长傅志寰接受采访时称无法接受刘志军的行事方式和手段。“他有强烈的权力欲望,深谙潜规则,有时为人处世不讲原则,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傅志寰对记者说。一些职工对刘志军也有意见:“喜欢拉小圈子,对自己的‘弟兄’给予特殊关照”,“独断专行”。1999年后,傅志寰曾多次要刘志军注意群众影响,结果导致对方不满。从此,两人越走越远。傅志寰曾明确表示刘志军不是合适的接替铁道部长的人选。
人物简介
傅志寰,1938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苏联莫斯科铁道学院毕业。先后在湖南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铁道部科技局、哈尔滨铁路局等单位工作。1991年任铁道部副部长,1998至2003年任铁道部部长,领导了前四次铁路大提速,致力于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从离家最近的积水潭站上二号线地铁,在复兴门换一号线,到天安门东下车,走6分钟,跨进南河沿大街111号欧美同学会的大门,全程大约45分钟。这个过程,76岁的傅志寰每周都会走上几遍。
“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欧美同学会帮帮忙,算是个志愿者吧。”傅志寰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透过他办公室的玻璃窗,能看到外面的斗拱房檐,向西几百米就是紫禁城。“你要采访我,谈中国铁路,可我一个老头子有什么好谈的呢。”虽然“铁道部”这个名称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共和国第十一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的人生和铁路有着不解之缘。
开车吓到值班老大嫂
如果人生是一趟列车,傅志寰的始发站就是哈尔滨。1938年,他出生在市郊一个名叫“三棵树”的地方,当火车司机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树生”。吃着粗粮长大的他,初中毕业时的身高是1.48米。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一边倒”向苏联老大哥,开始大量派遣留学生。1955年,傅志寰通过高考,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接到通知书时,母亲正在切菜,听到消息激动得把手都给切破了。
傅志寰儿时的想法很简单:“父亲开火车,我长大了要造火车。”报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蒸汽机制造。结果领导告诉他,这个专业在苏联大学里已经被淘汰了,不如改学技术更先进的电力机车。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了一年语言后,傅志寰走进了莫斯科铁道学院。
在苏联,傅志寰首先要过语言关。一开始他听不懂,一节课下来脑子晕晕乎乎。好在苏联同学很大方地把笔记拿出来与中国留学生分享,还帮助解答疑问。那段时期,中国留学生在学习上都下足了功夫,凌晨一点之前没人上床睡觉。
“国内每个月给我们发500卢布的生活费,相当于六七个工人的工资。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呢?”但苏联同学很奇怪:“中国人怎么不跳舞,不出去玩?”于是就送了个“面包干”的外号,意思是干巴巴的。不过大家关系融洽,中国学生也不觉得尴尬。三年级时,有苏联同学开始反过来找中国学生帮忙答疑了。在5年的学习、几十次五分制考试中,傅志寰只有两次不是5分。
傅志寰在苏联的另一个收获是个子长高了。“去莫斯科的第一年,光午餐我就能吃1斤面包。那两年,身体蹿得很快,最后定格到1.72米,是我们家里最高的。”
大三之后,傅志寰开始实习,暑假时学开火车。“如果当天拉的是货车,苏联司机师傅就会把机车控制手柄直接交给我,让我大胆地开。”有一次由于起速太快,傅志寰慌张之下急于打回控制手柄,结果列车速度几乎降到零。车站值班的老大嫂吓了一跳,急忙跑来看个究竟。发现是一名中国实习生在开车,她笑了笑又回去了。
实习生活也让傅志寰看到了苏联的另一面。“酗酒成风、官僚主义、管理不善、效率不高……这一切都让我隐约感到,苏联在制度上出了问题。”傅志寰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
毕业前夕,中苏关系日趋紧张。1961年7月,拿到毕业证的傅志寰启程回国。几个苏联同学到车站送他,都很伤感。
![]() |
(责编:盖林讌、庞晟)
傅志寰,铁道部,权力欲望,苏联,三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