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时政>> 正文

媒体:北京“幼升小”新政或造就更多留守儿童【3】

2014-06-10 08:15:00|来源:人民网|字号:

  “为什么不回老家”

  这些天张华燕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为什么不回老家上学”。

  张华燕老家在辽宁,1999年她和丈夫到北京中关村做IT业务。“外地人来北京打拼都是不容易的,我们也是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刚开始来北京,身家性命都压在这里。我们觉得这里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挺憧憬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从个体户发展为一家大公司,在北京拥有四套房子,“我们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生活圈子都在这里,北京就是我们的家”。

  2005年她将父母和公婆接到北京来居住,把老家的房子都卖了。“我们举家过来。老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不可能再回去了。”如果女儿回辽宁上学,他们家需要重新在辽宁买房,家里人面临分离的局面。“孩子只有跟着父母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都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回老家上学,对孩子来说人生地不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刚到北京时,张华燕居住的地方是昌平的庄稼地,一片荒凉。“我们外地人建设了这里。是不是现在不需要我们做贡献了,就要让我们离开?”

  张华燕的大儿子3岁时随他们一起来北京,2000年儿子幼升小时,他们在北京还没有买房,父母也在老家。如果把儿子送回老家,自己不在身边教育,她担心儿子就算学习好了,性格也可能不好。考虑到儿子在北京能够增长见识,德智体美能有更好的发展,最终选择让儿子留在北京。在交了赞助费后,儿子很轻松地在家门口的一所学校上了学。当时的张华燕没有想到,10多年后她再次面临孩子上学问题时,更没想到会这么困难。

  与张华燕一样,赵红也被问了无数遍“为什么不回老家上学”。

  “要是家里什么都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出来?”赵红老家在甘肃,很贫困。家里房子很小,如果全家人都回去,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的弟弟在西安打工,老家只剩下70岁的爸爸和公公,孩子回家后会就成为留守儿童,没有人照顾。“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可是这个政策分明就是在制造更多留守儿童。”

  赵红在“南磨房幼升小”的群里很活跃。急脾气的她怕说错话误了大家的事,每次派代表交涉时总是主动退出来,只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家长们要克制。尽管在行动时她总是为大家加油打气,告诉家长们要相信政府,但回家后的她难以面对的是孩子的面孔。

  赵红的儿子豆豆一直很活泼淘气,可是最近几天她发现豆豆很乖,她出门时豆豆都会哭着说,“妈妈,再见”。每天回家,豆豆都会问她一遍,“妈妈,通过了吗”?他对赵红说:“妈妈,就算不上学了,我也不离开你。”

  家长们在一起互相打气时,只要说到自己的孩子,就会难得的轻松开怀。赵红给大家讲了豆豆安慰她时说的话:“妈妈,等我有钱了我给你买房车,在世界各地给你买车位,你想怎么停就怎么停。我们不要住在固定的地方,我们有房车,房车里面什么都有,我们想到哪个城市就到哪个城市。”

  赵红听的时候很幸福,回味起来却很心酸。她不希望儿子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到这些,但这些都不是她所能决定的。有些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乡政府和市政府,“孩子很聪明,他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希望把孩子带过去,让政府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要上学。”

  李婷说:“孩子问我们他现在为什么不能在这上学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真的很难回答。告诉他,因为你学习不好,不是。因为你惹爸妈生气了,也不是。因为我们是外地人,可是我们不想这样说,不想伤了他的自尊。”

  李婷和丈夫6年前来到北京,他们到北京来的一部分原因,是想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走得远一点。在他们老家,很多留守的孩子十几岁就不上学了。

  这些天李婷一直将孩子希希带在身边。希希3岁前是留守儿童,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3年前李婷将希希从老家接到北京,他每天躲在桌角说“妈妈我害怕”。一直到现在,希希不愿意和别人接触,说得最多的也是“妈妈我害怕”。李婷听到希希怯懦的声音,心里很不好受,她不愿意让孩子再次成为留守儿童。

  5月24日早上下着雨,家长们在南磨房乡政府门口写“我要上学”的条幅,李婷让希希也过去写上。希希将“要”字写错了,修改后,他仍然觉得不好看。回去后的几天他一直在自责,他问李婷:“妈妈,是不是因为我的字写的不好看,所以不让我上学?”

  “孩子,去哪里上学”

  尽管时间很紧张,张华燕还是抽空去了一趟天津。她去天津的目的是买房。6月1日前在天津买房可以申请蓝印户口,她要为女儿以后的高考做准备。张华燕的大儿子是回辽宁参加的高考,在北京能考500分的他,在辽宁考了280分,连上三本的资格都没有。“儿子已经耽误了,不能再耽误女儿。”张华燕说。

  提及去天津买房的事,张华燕急忙解释:“我不是要退缩,女儿在北京上学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她从同伴那里得到消息,北京市教委将会在6月30日前给他们回复。也许是已经失望多次,对于这个回复,张华燕没有把握,但她很坚定:“我们就算只有十几个人,也会找律师争取权益。”

  张华燕的邻居,已经离婚的吴静,不得不选择妥协。她和丈夫准备回老家,先复婚,再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

  妥协的不仅仅是吴静。尽管朝阳区教委的工作人员说将会在6月18日前给他们答复,也会对审核没通过的材料进行复审,赵红的同伴们却每天都在减少。5月26日,他们的群解散了,赵红也放弃了。她开始联系老家,为孩子回家做准备。“在知道市教委和区教委都没给肯定答复之后,我就陷入绝望之中,我不愿意再提这件事,也不再抱着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希望。”

  虽然同伴从最初的五十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二三十人,李婷仍然在坚持,她做梦都在想等拿到借读证一定好好睡上两天两夜。好几个家长生病了,参加活动的时候随身带着药,他们向单位请了假,决心不到9月1号绝不放弃。“这条上学路太难走了。但是我们一定不会放弃,一定坚持到底。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害怕,现在我们遇到困难了,一定要努力争取,给孩子做个榜样。”

  她再次地强调绝对不会回去,但她的表情茫然:“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我们的孩子该去哪里上学。”

  她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把家乡建设好,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大家在家挣的钱和在北京挣的钱一样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很好很全面的教育,我们自然会选择呆在家里,还可以多陪陪老人,这样不是很好嘛。”

  陈平抱怨:“我们在这里打拼多年,原本认为孩子在这儿上学是理所当然的。在这儿上学不是抢占教育资源,而是孩子呆在我们身边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他表示能够理解这个政策,但是政策太突然,家长没办法应对。要是提前一两年通知,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比如离开北京回到老家,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手忙脚乱。他与李婷一样,决定坚持下去,虽然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奔走多日的赵红病倒了,她说:“我们就像带了一个玻璃罩,走啊走,好不容易走到这里了。人家拿着一个巨大的锤子,咣一声给砸了,我们只能重新来过。”她说完这一句,不愿再说话了。

  (应采访对象的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编:庞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留守儿童 五证 北京教育 教育公平 北京市教委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揭秘!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全国最美“校花”扫描第一期--北京篇(高清)

揭秘!被“踢出”豪门的女星 豪门弃妇现状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赣鄱|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