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性撤退” 本土企業悄然崛起【2】

2012年02月07日10:54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不再是“新興市場”

  從宏觀數據來看,外資流入中國的速度開始減緩。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FDI)同比增長9.72%,而2010年這一數據為17.4%。

  傳統優勢的喪失,讓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巨頭憂心不已。一份來自經濟學人的報告稱:盡管中國充滿著激動人心的機遇,但企業的運營環境將會變得日益艱難。經濟學人信息部對包括了328家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調查后發現,在中國向高新經濟體的轉變過程中,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企業盈利數據寥寥無幾。部分人士認為,對於眾多行業來說,中國已不再是一個“新興市場”,企業維持高利潤率(15%-20%)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另一方面,政策准入門檻的提高和優惠政策取消帶來的成本變動,也讓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比以前更為艱難。

  中國三星研究院戰略管理組首席研究員林瑞明發現,中國東部的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富庶地區都提高了投資門檻,對新進的外資企業,不僅沒有專門的優惠政策,甚至還對其產業類型、節能減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家國際著名的跨國企業公關部高管也向《中國經濟周刊》坦承,中國在2010年12月1日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稅,以及在2007年統一內外資企業稅率,讓他們公司的稅費增加了很多,但他拒絕透露增加的具體數據。

  除了成本制約和政策限制,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強勁挑戰,也是跨國公司面對的新問題。英國工程機械咨詢有限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所做的分析表明,盡管美國建筑設備供應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2005-2010年的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了三倍,但其中國市場份額在同期從11%下滑至7%。搶走其市場份額的並非是它的死對頭日本小鬆公司(Komatsu),而是中國本土企業。

  經濟學人信息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任職的跨國公司高管將來自中國國內企業的競爭列為第二號威脅,而頭號威脅則是知識產權保護。

  跨國公司忽視中國企業的競爭威脅頗為危險:一位曾供職於某家跨國公司的高管毫不掩飾對中國本土企業的輕蔑態度,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每周都會跟蹤傳統全球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變化狀態,但從不理會來自中國本土公司的競爭。直到有一天后者的市場份額突破了50%,他們才如夢初醒,但已為時太晚。

  類似的例子也發生在達能身上。達能乳業在上海市場,被光明、蒙牛和伊利等本土競爭對手用殘酷的價格戰斬於馬下,被迫於去年12月初關閉其位於上海奉賢縣的工廠。

  另據美國商會對美國跨國企業在中國的調查表明,美國企業最大的關切是中國國有企業搶走其市場。中國美國商會2011年發布的《商務環境調查》(Business Climate Survey)顯示,26%的受訪企業業務出現下滑,預期未來業務下滑的受訪者佔40%。

  市場咨詢機構Booz &Co在近期發表的報告中重點提及了崛起中的四家公司:王老吉、佛山景興衛生用品有限公司、霸王國際洗發水和杭州漢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報告作者指出:中國正孕育出一批實力強大的本土領軍企業,與它們展開競爭是跨國公司面對的新現實。這些本土企業更接近和了解消費者,重點生產價廉物美的替代產品,重視營銷和分銷戰略,它們開發的新產品和創新型銷售模式都極為貼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責編: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