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性撤退” 本土企業悄然崛起

2012年02月07日10:54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2011年3月,百思買上海、蘇州與杭州的四家門店正式結束服務,不再對外開放。

  從百思買到芭比娃娃,從百事中國到達能、雀巢,數家跨國公司正在收縮中國陣線。部分跨國公司的撤離折射出中國經濟環境發生的變化盡管有著誘人的機遇但已經不再是“新興市場”,相對過去依靠便宜地價、廉價勞力、優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時代,如今的企業的運營環境日漸艱難,他們必須要面對本土企業的強勁挑戰和政府的嚴格監管。

  2011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商務委發布的《上海外商投資環境白皮書》顯示,外商在滬累計設立投資性公司24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53家、研發中心334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投資性公司數量名列全國第一,外資研發中心數量全國第二。

  雖然數量眾多,但對於擇業者來說,跨國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中國本土企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相比一些跨國公司同行,他們更具成長性。一些本土企業不但能付得起、甚至還會比跨國公司開出更高的價碼來吸引本地高級人才﹔他們在流程上更具靈活性,對人才的吸引力開始超過跨國公司”,某企業駐滬上海高管對《中國經濟周刊》談到。他所服務的企業來自德國,有著100多年的經營歷史。

  法國某銀行駐滬員工李小姐回憶起不久前那次驚心動魄的裁員仍然心有余悸。“本來以為是鐵飯碗,但突然發現,一切都沒有保障。”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該銀行於一個月前突然宣布裁撤三分之一的中國員工,“當天晚上,我的主管給我看了裁撤名單,上邊有我的名字,但幸好主管臨時把我替換掉,才保住了這份工作。”

  對於那些具有雙語能力、跨文化背景、在國內外工商界應付自如、游刃有余的中國籍高級人才來說,外企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

  跨國公司在“戰略性撤退”

  2011年12月5日,達能乳品中國新聞發言人徐杰對外宣布,達能乳業上海有限公司暫時停產。兩天后,雀巢公司新聞發言人何彤稱,雀巢將於2011年12月底中止在華東區的冰激凌零售業務,並停止該區域的冰激凌生產運營。何彤稱,“雀巢在不斷評估冰激凌業務,並做相應的調整,以保持該業務的長久發展”。

  上述兩位發言人在言辭上的巧妙修飾,並不能掩飾其業務受挫的困境。相對於達能和雀巢遮遮掩掩地宣稱“暫時停產”和“相應調整”,百事中國顯得更為干脆,直接宣布退出其核心的瓶裝業務。

  比百事中國走得更早的是百思買。2011年2月22日,百思買宣布關閉在中國大陸的所有零售門店,退出中國。雖然同年9月百思買表示積極准備重返中國市場,但至今還沒有可以公開的重大進展。

  在去年宣布退出中國的跨國公司名單上,還有美泰公司芭比旗艦店、歐洲最大的建材分銷商法國聖戈班集團旗下建材銷售商“美頌巴黎”以及玩具巨頭仙霸玩具集團。

  越來越多高端美資制造業正在從中國的實體經濟中悄然撤退:美國玩具生產商Wham-O開始將50%的飛盤和呼啦圈訂單轉向美國國內的生產商,而此前這些訂單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生產的﹔原先將部分汽車零部件生產外包給中國的福特汽車公司,正在把這部分生產業務撤回美國﹔美國ATM供應巨頭NCR已把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佐治亞州的哥倫布市。

  這些變化,在IT、家電領域更加明顯。曾經活躍在中國市場的諸多品牌近年來紛紛收縮在華陣線:2008年,惠而浦和蘇寧簽署協議,將空調委托給蘇寧獨家銷售﹔2010年,飛利浦將電視機業務的生產和銷售出售給冠捷﹔鬆下將三洋白電部門以100億日元的價位出售給中國海爾集團﹔2011年9月,伊萊克斯與國美簽署協議,委托國美在中國貼牌生產及銷售其系列產品。

  雖然諸多舉動被描述為因應對人力資源等成本上升所採取的“戰略性撤退”,但這些宣布或調整、或退出中國市場的企業,其在中國的業務不可否認都到了艱難時刻。

 

(責編: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