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25日09:3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衛生廳長在政府網站推廣“豬蹄治病”引爭議(資料圖)
教學·虛
教材編寫脫離臨床,中醫課程壓縮嚴重、成“可有可無附屬品”
有人說,中醫教育“病”了。最大的病症,也是專家們提及最多的,就是“脫節”。不管是教材編寫還是課程設置,都與中醫最看重的臨床漸行漸遠。
“編教材的老師是不是臨床出身十分關鍵。”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指出,有些教材只是簡單地將單一病症下的症狀羅列出來,完全忽視了現實診療的復雜性,結果學生到了臨床一看,症狀大相徑庭。
編來抄去,是中醫教材的又一隱疾,往往隻介紹各家源流,卻缺乏對各家學派的臨床經驗和有效案例的集納、整理。“十八般武藝往那裡一放,卻不教人怎麼用。”原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呂玉波這樣比喻。多重流派的簡單堆砌,非但不能增加學生的視野,反而會適得其反、徒增干擾。“領悟中醫的原理本來就已經很難,更何況教材上的流派眾多,也不知道該信誰的。”談起學習感受,重慶醫科大學07級中醫專業的湛杰莉有些無所適從。
“編一個規劃教材相當於一個國家級的項目,人人都去爭著編撰、搶著署名,質量和效果自然被擱到了其次。”教材質量的波動,在煙建華看來,更與中醫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不無關系,“教師拿不到課題,就無法晉升,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讓不少固守中醫傳統的教師都難以獨善其身。”
“教材必須改,必須緊貼臨床,要多花些時間編寫,才能經得起臨床實踐檢驗。”兩個“必須”,道出了已故國醫大師任繼學對於中醫教材的憂慮。
如果說教材編寫問題還屬於“院內起火”,那麼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上,中醫需要面對的是西醫的沖擊。
中醫專家指出,中醫學院的中醫課程不斷被其他課程擠壓,中西醫的課程比例從最初的8︰2,下滑至現在的6︰4。加上各種評價體系和用人標准依照西醫坐標設置,導致在60%的中醫“疆域”中,真正“國產”的課程最多隻有四成。“中醫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一些專家給出這樣悲涼的結論。
另外,在培養模式上,中醫類研究生培養按照西制實行分類指導,有“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之分。“科學學位”培養中醫科研人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才是培養中醫臨床醫生。
“中醫教學和臨床脫離,搞基礎的就單純鑽典籍,搞臨床就去做動物實驗,這樣是培養不出中醫人才的。”呂玉波坦言,將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割裂,把中醫按照現代醫學的模式人為分割,這無疑是犯了中醫重整體、講系統的大忌。
原本期望互取所長的中西醫結合,結果卻讓西醫模糊了中醫的核心。中醫專家擔心,在西醫的包圍之下,中醫變得“不中不西”,變味的中醫達不到好的療效,沒有療效說話自然就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這種螺旋衰退的怪圈,讓中醫的前景變得有些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