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馮驥才:知識分子應是文化先覺者【2】

2012年09月18日11:31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人們認識馮驥才是緣於他的文學和繪畫作品,而他自己說,這兩種藝術於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達,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則是責任、是自己的選擇。“責任是第一位的。”他說。

更重要的是,“責任”在他絕非只是說說,而是切實去承擔了。

因為責任,在絕大多數人對民間文化的內涵還沒有什麼認識的時候,他就以一個志願者的身份開始搶救與保護行動了。1994年,他在報紙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規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這意味著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天津城、義和團重要的塘口、五四運動的遺址,包括中國最早的電報局,還有地域文化裡面數不盡的財富,都將灰飛煙滅。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筆稿費,請了近百人,有歷史學家,有建筑師,把整個老城考察了一遍,用相機全部拍下來。一年多的時間,拍了3萬多張照片,選出2000張印成畫冊。從市委書記、市長開始,到各局局長,每人送一本。最終,他們的努力有了結果,天津市委決定留下這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在搶救估衣街的那段時間,他被天津媒體封殺,第一篇呼吁搶救的稿子是在《光明日報》2000年1月28日頭版發的。這件事他記得非常清楚。

因為責任,他幾乎放棄了鐘愛一生的文學創作。原因很簡單,沒時間寫。隻有在長途車上,他才有機會閉上眼睛,將埋在心裡的故事翻出來,構思一下﹔可往往是剛剛“過癮”,就到地方了,於是這個故事隻能再次收藏進心底。

“始終不能落在紙上,不遺憾嗎?”記者問。“當然有遺憾。”他直言不諱,“但是創作只是我個人的事情,而一個民族的文明傳承更重要。”

因為責任,他幾乎賣掉了自己所有的畫作。他說,這麼做不只是要籌措資金,更主要是想喚起人們對遺產保護的關注。他沒有白費勁,如今捐贈者的名單越來越長,尤其是那些文化名人的參與,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責任是第一位的。”馮驥才說得似乎很輕鬆。但在它的背后,這位古稀老人的付出是巨大的。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