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陳忠實——生活似關中"冷娃" 【3】

2012年09月24日10:21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為了一部墊棺作枕的書
 
《白鹿原》寫作的直接起因,是1985年陝西作協一個會議,敦促青年作家從事長篇小說創作。其實,陳忠實對這部長篇孕育已久。他在縣志裡看到,有白鹿游於西原,這個原就是白鹿原。白鹿原這個名字幾經轉換,歷史上曾叫灞陵原,“鴻門宴”中“沛公軍灞上”,說的這個灞陵原就是白鹿原。他出生的地方,也叫白鹿原。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被陳忠實寫入了小說。
 
《白鹿原》裡的每個人物,陳忠實都十分熟悉,基本上都能找到原型,然而陳忠實還是採取他的“笨”辦法,動筆之前置身於長安、藍田、咸寧三個縣的資料館,埋頭查閱與鄉土歷史有關的縣志。
 
有人問他,“你用得著攤時間下工夫查資料?你到底想弄啥?”
 
陳忠實直白地回答:“我想給我死的時候,有一本墊棺做枕的書。”
 
這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
 
1988年清明節前后,陳忠實回到鄉下灞河邊的祖屋,在鄉村的寂靜裡,習慣地坐在綠布沙發的左面,在用完的墨水瓶裡倒上煤油作燈﹔把瘸了一隻腿的圓桌用麻繩捆好作寫字台,硬皮筆記本在膝蓋和大腿上攤開,一個個爛熟於心的男人女人的故事,就在他筆下一幕幕上演……
 
“這次豁出去了,如果還弄不成,就回家養雞去。”他給妻子撂下這樣的話。
 
那是一種決絕,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豪氣。
 
因為創作《白鹿原》,沒有時間寫短篇小說,斷了稿費收入,生活十分清苦。他每隔一段時間,就從鄉下趕到城裡,背妻子?好的面條和蒸好的饅頭。次年元月完成草稿,40多萬字寫滿了兩個厚厚的大16開筆記本。4年后,《白鹿原》畫上最后一個句號。
 
在《白鹿原》裡,陳忠實觀照業已過去的半個世紀,在動蕩的歷史進程中書寫各色人物的命運,他們經歷了從大清覆國到國共內戰的漫長歷史,或倔強或孤傲,或清明或陰險,或善良或殘暴,而個人生命猶如螻蟻,顛沛流離使得傳統信念一點點崩塌,最終陷入了巨大、深刻的時代悲劇。
 
而《白鹿原》的真實性,簡直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他哥哥陳忠德說,《白鹿原》裡面的好多事兒都是身邊發生過,或者從小聽說的故事,他都很熟悉。弟弟送給他10套《白鹿原》,他隻看過一遍,就全部被熟人要走了。妻子看到《白鹿原》的封面人物,實實在在地說“這個人像我爺”。有人發論文專門研究這個問題,搞人物索引,陳忠實知道后,硬說自己是虛構的。他多麼希望真是虛構的啊!完書后那個冬日的下午,他順著灞河往上走,內心一片空白,沒有了依靠。他蹲在河堤上一根根地抽煙,抬頭看到河堤尾部一片茂密的枯茅在風中輕擺,特別淒涼,於是走過去點燃了茅草,大火把村裡人都驚來了。
 
陳忠實坦承:“我不是陝西人的驕傲,他們才是,是他們的生活生存,創造了陝西黃土地上獨有的一種文化形態,幾千年沿襲到今天,我只是受這種文化熏陶哺育的一代人中的一個個體。希望《白鹿原》這本書能讓人有更深的感受,能從中明白我們民族是從怎樣的過去走到今天的。”
 
上世紀90年代初文學處於低谷期,《白鹿原》初印隻有1.5萬冊,但在當時已經相當高了。近20年來不斷再版,迄今依然暢銷,而發行量已達六百多萬冊。陳忠實感動之余,表示《白鹿原》永遠不會有續集。很多出版社都向他發出過寫自傳(或者口述)的邀約,都被他拒絕了﹔而他至今也沒有寫出第二部長篇小說。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