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能?走過十年,這樣的問題引起人們更多的思考。新加坡《聯合早報》這樣提醒:在經濟增長的故事以外,中國還有一個也許較不搶眼、較不具新聞轟動效應的故事——一個文明重建的故事。
(六)從一定程度看,這確實可以稱作是一個“文明重建”的故事。這個故事給出了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要回答,敘述了一種新型制度文明發展完善的歷程。
回顧剛剛過去的十年,我們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經歷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的輝煌與榮耀,收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驚喜,但同樣遭遇了非典疫情的來勢洶洶,感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波詭雲譎,銘記了汶川、玉樹、舟曲的悲泣悲壯,承受了發生在新疆西藏的分裂鬧劇。
這十年,無情災害一次次不期而至,突發事件一次次驚心動魄。社會主義中國依靠什麼讓“中國道路”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馬克思曾經指出:“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總結不同尋常的十年,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
由此,不僅可以理解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寶貴探索,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艱辛實踐,也能夠更好地梳理從十六大到十八大這十年,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進行的一系列變革創新。
從“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從“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從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十年來,隨著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新的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呈現出新的氣象。
在分析現代化規律時,著名學者湯因比曾提出“挑戰—回應”模式,認為現代化既是國家之間競爭的最大挑戰,也是國家興盛的最大機遇,關鍵是如何應對挑戰、從困境中奮起。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意味著中國拋棄了被動應對,選擇了主動應戰。有了科學發展觀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社會主義中國未來發展的路徑和前景更加明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世界上關於“中國道路”的討論,進入了一個高潮。這看起來是巧合,但也不無內在的邏輯:理論上的不斷創新,實踐上的與時俱進,讓這一深刻改變13億人生活的制度文明充滿魅力。
(七)外國專家曾有這樣的評論:如果此前改革開放的成就讓中國登上百尺竿頭,那麼這十年間的奇跡則讓中國“更進一步”。
並非隻有局內人能夠領會這難能可貴的“更進一步”。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別爾格爾就看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開始尋求新的火車頭,新的發展驅動力,這是最重要的變化。在國家和市場之間保持動態的平衡,中國未來的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回首十年不難看出,“更進一步”的實質,是“中國道路”的自我超越。科學發展觀既是對舊有觀念的更新,也是對發展慣性的矯正﹔既是對利益格局的調整,更是對執政思路的升華。不妨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管理轉型這“三大跨越”,來描述中國道路這十年不同尋常的進程。
正是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深入思考發展的要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要求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發展目標由“總量”到“人均”。這個十年,不僅向發展要數量,更向發展要質量﹔不僅向市場經濟要效益,更向社會主義要公平,在不斷變革中,發掘中國道路攻堅克難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