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各方炒作“二張”分手為錢、為權、為女人,但記者採訪業內人士了解到,這些都是表面現象,中國最著名的電影導演和中國電影界知名的制片人的分手,其實標志著中國電影告別不專業的“草莽時代”,進入專業化、工業化的時代。 |
業內人士分析,“二張爭權及分手”事件,從深層次上反映了制片人中心制與導演中心制的分歧,“這兩者很難一較高下,也非常無意義。”《金陵十三釵》放映時,因為張偉平在發行上的一些舉措,發生了“八大院線抵制新畫面”的事件,“從這些事情上看出,電影業內制片、發行、放映的三方面應該建立常態的平等溝通機制,有矛盾協商處理,制片人和導演也是如此,良性的電影工業環境裡,制片人和導演有矛盾協調機制。”
一個制片人VS一個導演 押寶稀缺資源不夠專業
“二張”,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張藝謀和張偉平,因為在過去的16年裡,提到張藝謀的電影必提到張偉平,這16年,張藝謀拍了11部電影,全部是張偉平投資的,反之亦然。但一個電影公司隻依靠一個導演這樣的稀缺資源是非常危險的,即這個稀缺資源(張藝謀)的閃失,對電影制作公司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這種哥們兒式的搭配,是中國電影小作坊式的體現。
從小作坊走向工業化,是中國電影必須要走的路。在“二張”之外,許多出色的影企已經在完善自己的資源體系。華誼兄弟的經濟增長點曾高度依賴馮小剛,華誼甚至因為馮小剛的一句話而影響股價。從2010年開始,華誼暗中調整自己的策略,如提攜烏爾善等新人導演,並與鈕承澤、馮德倫的電影公司合作,發展“H計劃”。博納影業動手更早,與較多的香港導演形成契約關系。另一電影界新秀小馬奔騰也較注重工業化,公司簽約的著名導演包括吳宇森、寧浩、張一白等,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其中的一個導演兩年沒有作品,公司仍有其他優秀導演的作品保証正常運轉。
熟悉上述影企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電影人應該是從屬於業界,而非從屬於一個公司﹔電影公司也不可能隻有一個導演,而是應該立足於業界發展。前幾年,導演是稀缺資源,公司才把寶都押在導演身上,如今情況已然不同,押寶稀缺資源反而是不合理的,這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構建。”(記者倪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