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可以考慮增加一兩個老師作為協助,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獨立判斷的同時,從旁幫助他們靈活處理問題。 |
前幾天,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胖(化名)放學回家告訴家人說肚子總是痛,家人帶他去醫院檢查后發現,小胖因為經常憋尿,導致膀胱發炎了。家人一再追問才知道,他因為下課去小便被高年級的同學記名“課間奔跑”,然后被老師點名批評又在全班同學面前作了檢討。此后一段時間,小胖害怕再被登記批評,在學校不敢喝水也不敢隨便上洗手間。
小胖的遭遇激起了一群低年級學生家長的熱烈討論,家長開始對大孩子管小孩子的做法產生了疑惑。孩子們自管,這個權,到底該如何下放,又如何監管呢?
文/記者幸琦昕
高年級同學: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反校規,沒有特殊。”
丹丹(化名)讀五年級,是“校園小衛士”的一員,一次輪值時,她負責的崗位在一年級教室對開的走廊上。面對這群剛剛從幼兒園走進校門的校園新丁,丹丹真是“操心”透了。
就在這一天裡,丹丹一共開出了17張“罰單”。與記者交流時,丹丹說:“老師要求我們在學校都不能亂跑,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沒有特殊。看到有同學跑步如果我不登記,以后可能就沒有機會再做‘校園小衛士’了。”
低年級學生:
“害怕違規,我連上廁所都不敢了。”
對於今年剛剛入讀一年級的小胖(化名)來說,校園生活什麼都好,唯獨不習慣的就是在學校裡面走路稍微快點都會被高年級的“校園小衛士”登記批評,為此他連上廁所都不敢了。
小胖告訴記者,他所在學校的高年級同學在學校的組織下組建了一支“校園小衛士”,崗位遍及學校,一旦發現有同學在校內跑步、快步走等違規行為,不論所為何由,都會對違規同學進行登記,由老師進行教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