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深度

深度關注:高校課堂,海外什麼樣?

2012年11月22日10:3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摘要:與國際對話、接軌,是中國高校的追求和發展目標。而對話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大多來自對國內和國際大學教育的比較。

與國際對話、接軌,是中國高校的追求和發展目標。而對話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大多來自對國內和國際大學教育的比較。而對此最有發言權的,是經歷並對比中外教育的留學生們。他們有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浸染和感觸,也最能夠說出發生於中外大學課堂上的不同。

中外高校的差別很多,就具體教學和教育效果而言,高校課堂能呈現出本質性差別。近日,光明日報記者與幾位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交流中得知:他們在國外高校,印象最深的還是與國內高校很不一樣的課堂教學。而這,正可以再次對比我們自己的大學課堂,而且是從學生的角度,找出最直接的差別,或者說差距。

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

Susan Li(亞利桑那大學,2007屆畢業生)

我認為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對人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培養。

在習慣了國內“one fit all”的教育課程(意即:一套固定課程設計用於所有學生。編者)之后, 來到美國的大學,我首先面臨的就是對自己課程的選擇。我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得建議,但是自己永遠是做最后決定的一個。自己要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判斷。 在課堂上,教授問的最多的是,“Any questions?”(“還有什麼問題嗎?”),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批評性思考和對未知領域的興趣。正是這些問題討論的過程,讓我們把對未知領域的了解推向前進。而自由寬鬆,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一定有利於這些特質的培養。

胡原(佩斯大學商學院MBA戰略管理方向二年級在讀,2012屆畢業生)

我感覺最大的不一樣不在知識本身,而是在兩國教育中老師讓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在中國,獲取知識主要通過記憶、做題,這些比較被動的方式。而在美國的大學,學生被用各種方式激勵著進行更多思辨、討論、研究、實踐,這些對知識的重建過程幫助了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用這種方式獲取的知識和能力,可想而知,是“活”的,有分量的。

強調學生主動,鼓勵選擇

孫浩瑛(賓夕法尼亞大學系統工程系,2011屆畢業生)

美國的教育體系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和自由,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尋找自己的愛好。比如她的高中生,課程很少,下午和晚上並沒有課程或者自習,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俱樂部、體育運動等課外活動。而學科教育本身,也給予學生更多靈活性,在眾多不同課程可供選擇的同時,也給一些有特長的學生深造的機會,在某學科有天分的中學生甚至可以在中學期間選擇大學課程進修。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