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麼,1942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遠東指揮中心、戰時首都的重慶經歷了什麼?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一起回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70年之后的這個冬天,溫故重慶1942。 |
市民在城牆上書寫抗戰標語。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在重慶醞釀復國
1942年10月25日,在七星崗蓮花池38號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內,一場改變他們日后命運的會正在舉行。
1919年4月11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以后,許多流亡到上海的韓國愛國志士,匯聚在臨時政府的太極旗下。之后,臨時政府輾轉杭州、嘉興、鎮江、南京、長沙、廣州、柳州等地,1939年西遷重慶。
在1942年秋天召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議政院的第34屆議會,對於當時的流亡政府來說意義重大。在這次會議上,到會議員46名,加上各地區補選的議員24名,已將各黨派人士羅致一堂,盛況空前。會議的選舉結果改變了長期以來一直由韓國獨立黨“當政”的事實,初步解決了內部紛爭問題,為之后成功復國奠定了基礎。
1939年3月,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自廣西柳州遷到重慶綦江縣。在國民政府支持下,臨時政府在土橋修建了“韓人村”,在市內租了房,於1940年9月遷居市區。但由於日軍對重慶的大轟炸,“臨時政府搬了四次家。第四次遷到重慶市區蓮花池,有房屋70多間,房租一年40萬元(法幣),全由蔣主席補助,臨時政府直到離開重慶,用的還是這些房子”(金九著《白凡逸志》)。為了更好地開展反日復國斗爭,保障在渝韓國志士的基本生活,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經蔣介石批准,臨時政府獲得了每月6萬元的生活補貼。這樣,較為穩定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臨時政府開展獨立統一運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
在此之外,韓國光復軍建立后,所需一切軍費,以借款形式由中方交給臨時政府;軍隊日常費用則依照中國軍隊規定由中國軍事委員會按月撥給臨時政府。韓僑在渝期間食用糧米80萬石,按公糧撥發;油鹽及其他物品,全按平價撥給。可以說,如果沒有國民政府的幫助,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根本無法立足。
而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渝,到1945年11月抗戰勝利后宣布解散,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吳玉章、王若飛、黃華等中共代表,多次參加韓國臨時政府在重慶舉行的“三一運動”紀念大會和亡國紀念日等活動,表達中國共產黨對韓國獨立運動的支持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