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學好學壞,無論喜歡與否,都要學滿4年﹔無論興趣如何,無論有何專長,都要接受相同的教育——這,就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然而,淮海工學院通過完全學分制改革,使不同興趣、不同專長的學生,接受適合自身的教育。這一做法為探索高校傳統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比較完整和系統的范本。 |
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專業、自主選課、自主選老師,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學校實行選課制、導師制、書院制。淮海工學院通過完全學分制找到了一把——
高校教育公平的“金鑰匙”
編者按:無論學好學壞,無論喜歡與否,都要學滿4年﹔無論興趣如何,無論有何專長,都要接受相同的教育——這,就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然而,淮海工學院通過完全學分制改革,使不同興趣、不同專長的學生,接受適合自身的教育。這一做法為探索高校傳統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比較完整和系統的范本。
以人為本,回歸教育原點
“教育的原點是為了人的發展。然而當下高等教育普遍帶有深刻的計劃烙印,學校按照統一的課時計劃、安排固定的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刀切’式的培養,不利於實現教育公平。”江蘇淮海工學院院長晏維龍說,教育應從學生的個人需求出發,因此,學院啟動了完全學分制改革,通過三大舉措把教育的選擇權“歸還”給了學生:一是自由選專業,實行專業注冊制。新生入學前,若對被錄取的專業不滿意則可以重新注冊另選專業,進校后,學生仍可以在第三學期、第五學期免費換專業﹔二是推行“自助餐”式課程供應模式。學院建立了容納4000多門課的課程庫,學生從課程庫裡自主選擇課程﹔三是引入競爭機制,教師挂牌上課。教師將個人簡介和所教課程在網上公開,接受學生的挑選。
來自南京的張存芹同學說:“高考沒發揮好,被南京一所學校錄取到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而且那所學校規定一律不准換專業,后來知道淮海工學院可以換專業,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所學校,報了自己心儀的會計專業。”越來越多的考生通過完全學分制認識了淮海工學院,這所學校為“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下的學子,提供了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4年來,淮海工學院共有30%的學生轉專業,教師上網挂課數從2008年的54門,增至147門,每年有近20人提前畢業。該院黨委書記陳明輝說,如果沒有完全學分制,這30%的學生將在自己不擅長的專業裡郁郁寡歡。隻有讓學生自己掌握教育選擇權,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成人成才。
尊重差異,落實教育公平
在淮海工學院,落實教育公平並非簡單地平均分配資源,而是因材施教,既不讓學得慢的“吃不了”,也不讓學得快的“吃不飽”。